電子報詳情頁

有話要說/深圳特區45年發展帶來的啟示\楊莉珊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正式建立,從此開啟了一段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傳奇。從當初人口僅33萬的邊陲小鎮,發展成今天人口超1700萬的現代化國際都市,深圳用45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城市數百年的發展歷程。這一「深圳速度」背後,蘊含着怎樣的發展密碼?

深圳的發展成就首先體現在經濟總量的跨越式增長。1980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僅2.7億元人民幣,到2024年已達到3.6萬億元,經濟總量躍居全國第三,僅次於上海和北京。這一增長幅度相當於平均每年增長約20%,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外貿領域的發展同樣令人矚目。從1980年進出口總額僅0.18億美元,到2024年突破6000億美元,重返內地外貿城市首位,深圳已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今天的深圳,不僅擁有華為、騰訊、大疆等世界級創新企業,更是全球重要的高科技研發和製造基地。

深圳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於其開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回顧深圳45年發展史,本質上是一部人才匯聚和創新創業的歷史。進入21世紀,深圳人才政策更加開放多元。吸引人才政策的實施,使深圳成為全國最具吸引力的「人才磁石」。據統計,目前深圳全市人才總量已超過600萬,其中高層次人才超過1.8萬,留學回國人員超過15萬。

擴大人才引進範圍

深圳人才政策的成功不僅在於引進,更在於其良好的人才生態系統。深圳構建了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為人才發揮作用提供了廣闊舞台。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規模達千億元,創業投資機構數量和管理資本總量均佔全國三分之一,形成了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業文化。這種「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氛圍,讓各類人才都能找到發展空間,實現人生價值。

當深圳慶祝特區建立45周年之際,香港特別行政區也已經回歸28周年。兩個城市毗鄰而居,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取得了各具特色的成就。然而近年來,深圳在人口總量、生產總值、創科發展速度等方面均已超越香港,這一現象值得深入思考。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具有獨特的制度優勢和國際化特色。法治傳統、自由貿易政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等,都是香港的寶貴財富。但在人口政策和人才引進方面,過去相對保守的態度制約了香港的發展活力。這種人口趨勢的差異直接反映在兩地的創新活力上。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5.81%,而香港的研發投入仍只約在1%左右。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3萬家,而香港相對較少。

面對深圳的成功經驗,香港不應簡單模仿,而應基於自身特色,走出一條具有香港特色的人才發展之路。具體而言,香港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首先,進一步開放人才引進政策。香港應擴大人才引進的範圍和規模,特別是針對科技創新、文化創意、專業服務等重點領域的人才。當前實施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門檻較高,覆蓋範圍有限,可以考慮增設相關類別,吸引更多年輕有潛力的專業人才來港發展。

其次,打造大灣區人才自由流動示範區。香港應主動與深圳、廣州等其他灣區城市合作,推動人才評價標準互認、職業資格互認,構建大灣區人才共用平台。香港可以與深圳共同建設深港人才合作示範區,實現人才政策協同、資訊共享、服務互通。可以合作建設深港聯合實驗室、深港創新園區,為兩地人才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深圳45年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才競爭日益激烈。香港作為國家的特別行政區,應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變化,積極參與國際人才競爭。香港與深圳,一河之隔,命運與共。過去45年,深圳憑藉開放創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深港攜手未來必將創造新的奇跡。當香港人北上消費,在深圳的大街小巷穿梭時,我們不僅可欣賞深圳的城市建設成就,更應思考這座年輕城市的活力和動力的源泉。

強強聯手優勢互補

港深雙城,毗鄰而居,命運與共。兩地的合作遠大於競爭,互補遠多於重疊。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下,深港兩地強強聯手,優勢互補,共同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