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新聞背後/麥機智點出西方的「逆向腐敗」\鄭曼晴

在當今地緣政治環境下,香港司法頻頻成為國際輿論場關注的對象。香港高等法院上訴庭副庭長麥機智(Andrew Colin Macrae)日前出席一個國際論壇時,罕有地開腔直斥有人威脅制裁香港法官,與破壞香港司法獨立無異,更狠批此舉是對法治的「逆向腐敗」(form of reverse corruption)。麥機智的義正辭嚴不但一舉揭穿了外國勢力的虛偽真面目,也彰顯了香港法官捍衛司法獨立的決心和極高的專業水平,更印證法治制度至今仍然是香港的「金字招牌」之一。

麥機智在香港從事法律工作超過40年,做過律師亦曾為原訟庭法官,更處理過多宗具高度爭議性的案件,對香港司法制度的評價無疑具一定權威性。對於近年來外國勢力和反華媒體屢屢捕風捉影,憑空想像香港法官失去獨立性,麥機智從第一身經驗予以直接了當的駁斥。他直言,從未見過香港法官因外部壓力而被迫作出任何言行,但有人卻偏偏指控香港失去司法獨立,甚至以此為由威脅要制裁法官。麥機智反駁,如果制裁的目的是要迫使法官離職,或不按某些方式辦事,那跟某些人嘴上一直說的「影響法官獨立性」有何分別?他形容,此舉是對法治的「逆向腐敗」。

「關心香港」實為「干預法治」

這番說話清晰有力地一掃外國勢力的抹黑,也暴露出反華政客不斷叫嚷要制裁香港法官,根本不是出於「關心香港」、「維護香港法治」,而是恰恰相反,企圖用來干預香港司法獨立、破壞香港法治的政治手段。麥機智再列舉自己處理過的多宗案件,說明香港法庭從沒屈服於外界壓力,始終嚴格按照法律行事。

例如他指出,縱觀亞太地區以至全世界所有實施普通法的國家和地區,有多少地方可以像香港一般,會有政府前高官或身價萬億的富豪,因為貪污等罪名而須上庭接受陪審團審訊,最後更經正常司法程序被定罪、判監和上訴?在麥機智有份處理的「818流水式集會案」中,上訴庭裁定黎智英等被告「參與非法集結」罪成維持原判,但另一項「組織非法集結」罪成則上訴得直,部分被告更因而獲得減刑。這已經足以證明,就算是高度敏感的案件,香港法庭從一而終都是根據法理判案,從未受到任何外界力量干擾。

自5年前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以來,美西方反華勢力就從未停止過對國安法的抹黑,對中央和特區官員實施制裁後,又把心思放到香港的司法人員身上。今年5月,多名美國國會議員再度提出「司法制裁」法案,點名包括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張舉能及國安法指定法官在內的45名官員及司法人員,甚至連接受外判檢控工作的私人執業大律師都不放過,粗暴踏踐法治的程度可謂震驚世界。出席同一論壇的大律師公會前主席杜淦堃亦明確表示,制裁正正是香港法治目前面對的最大系統性風險之一。他指某些外國人士往往身處「平行時空」中,以為制裁有助維護香港的法治,實則適得其反。他又調侃道,終院首席法官張舉能本身已是美國哈佛大學碩士畢業,「制裁了首席法官,有誰可以擔當這職位?」

事實證明,那些反華政客的確活在「平行時空」中,就在他們噪音不斷瘋狂抹黑的同時,香港司法制度繼續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肯定。例如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維持全球總排名第3位、亞太第1位,評分較上期上升11分至760,僅次於紐約及倫敦,該指數的評斷標準包括法治環境、金融穩定等眾多因素,充分反映國際投資者對香港司法體系的信心。

香港司法獨立不容破壞

此外,菲沙研究所也在2024年《世界經濟自由度》報告中,將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第1位,其中法律系統及財產權分項的得分尤其突出,凸顯司法獨立對經濟穩定的有效支撐。

今年5月,國際調解院公約簽署儀式在香港舉行,並得到中國與18個國家共同支持,是迄今為止全球唯一專門以調解方式解決國際爭議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如果香港沒有司法獨立、司法制度的水平得不到其他國家的信服,國際調解院會選擇落戶香港嗎?律政司刑事檢控科日前發表年報《香港刑事檢控2024》,強調所有檢控決定均按法律、證據和《檢控守則》作出,不會考慮亦不會受任何不相關的因素影響,例如政治或個人利益、媒體或公眾對決定可能產生的反應,以及檢控人員的個人感受或信念。去年11月,律政司刑事檢控科主辦第11屆國際檢察官聯合會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會議,吸引了來自超過30個司法管轄區的資深檢控人員、高級官員及知名學者聚首一堂。這些實實在在的數據和權威人士的肯定,不同於反華政客的主觀臆測,而是基於客觀事實,充分證明香港司法放眼全球,仍具高度公信力。

麥機智的發言就如一面「照妖鏡」,揭穿外國制裁以「關切」為名行「破壞」之實的真面目,也說明香港司法獨立始終一貫,不但有大量得到國際認可的數據提供堅實反駁,面對制裁威脅,香港法官在過去、現在、未來也不會退縮,永遠會站在維護香港法治的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