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就研究吸收網民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意見建議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廣泛深入地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於9月17日發表,公眾諮詢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政府收到的意見書數量較往年增加一成,說明社會各界和市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期望這份施政報告成為香港高質量發展的「規劃書」、增進民生福祉的「推進篇」、維護繁榮穩定的「路線圖」。
新一份施政報告發布的時間節點至關重要。從香港角度來看,正好處在本屆政府施政中期,是攻堅破難的關鍵期,也是承上啟下的特殊期;從國家大局來看,正好處於「十四五」規劃即將圓滿收官、「十五五」規劃即將出台的銜接期。因而,對於這份施政報告,中央寄予厚望,國家部委、內地省市和相關行業,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普遍高度關注。
「一國兩制」實踐進入新階段,香港肩負着實現自身更好發展和貢獻國家的雙重使命。從國家發展大局看,香港的地位和功能必須提升,不僅是外資進入內地、內地企業走向世界的「流量樞紐」,還是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功能樞紐」,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無法替代的戰略支點。鑒於此,新一份施政報告應聚焦三大方向繪藍圖,精準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
做強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新質生產力
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經濟思想」。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2023年7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質生產力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總書記早在兩年前就深刻指出:「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如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已從全國上下的共識化為具體行動,各地紛紛出台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措施。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研發端」「製造端」發力,還需要「服務端」發力。服務業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香港的金融、貿易、航運、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屬於生產性服務業的範疇。做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篇大文章,香港可在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上持續用力。──這正是香港與國家戰略的重要「對接點」。
香港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鞏固提升「三大中心」地位,不能簡單地把香港視為「通道」,還要看作「樞紐」,以「樞紐思維」布局未來。
比如,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是國家的既定戰略,在國際局勢變亂紛爭的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更顯得重要,「十五五」期間的推動力度會更大。香港對接國家戰略,推進「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可在「內聯外通」上下足工夫。
又比如,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這是國家的既定目標。香港作為「自由港」,空運和海運的線路多、清關快、效率高,香港正在建設「智慧港口」,與內地港口的「多港聯運」也合作順暢。香港對接國家戰略,打造「國際物流樞紐」,可在「跨境物流」上做足文章。
再比如,隨着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走向世界,貿易風險也隨之增加,中央提出「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其中涉及到法律、保險等領域。這些領域正是香港的強項,香港對接國家戰略,可在「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上有更大作為,爭取成為又一個「樞紐」。
「十五五」期間,國家的經濟體量將持續擴大,對生產性服務的需求也會與日俱增,新一份施政報告可在金融、貿易、航運、法律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上有更多實招硬招,實現「國家所需」與「香港所長」的對接與融合。
聚焦區域發展,加快融入大灣區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了關於「一國兩制」價值理念的重要論述,是香港在「一國兩制」實踐進入新階段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具有長期性和階段性特點,具有堅實基礎,「中央支持和香港積極主動」格局基本形成,同時國家戰略對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提出新要求,其中一個重要抓手就是在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提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能力。
施政報告對接「十五五」規劃,必將在「加快融入大灣區」上精心謀劃,從以下兩處找準「對接點」:
其一,從中央要求找「對接點」。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從功能定位上看,把粵港澳大灣區定位為新質生產力發展高地,強調通過技術突破、要素創新配置和產業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從制度創新上看,要求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推動橫琴、前海、河套、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深化改革,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制度。
其二,從香港發展找「對接點」。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新空間,建成後將形成「北創科,南金融」的新格局,並徹底化解「住房難」等一系列民生問題;北部都會區也是香港面向深圳、融入大灣區的「橋頭堡」,是「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一環,在香港及大灣區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從中央對大灣區的要求看,橫琴、前海、河套、南沙等創新平台在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雖有進展,但還不夠快。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今年2月在大灣區調研時強調,不要拘泥於「兩制」之別,誰的制度管用,就用誰的制度,創新平台要實現從「物理對接」到「化學反應」的跨越。
從北部都會區開發建設看,雖然進展不錯,但制約因素仍然不少。比如,如何提升統籌協調能力?如何修訂法例「拆牆鬆綁」?如何吸引實力雄厚的央企國企參與建設?如何修訂不合時宜的基建工程標準?等等,都需要突破。
新一份施政報告必定在加快融入大灣區、加快推進北都區建設上,有新思路、新舉措、新辦法。
服務「三大戰略」,提升創新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香港創新科技發展,2017年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2022年「七一」視察香港時,又專門到香港科學園考察,同香港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親切交談。
近日,國家科技部為15所在港全國重點實驗室授牌!行政長官李家超、科技部部長陰和俊、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周霽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這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科研實力、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高度認可和充分信任;同時,希望香港發揮自身優勢,為國家創新能力的提升做出貢獻。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這表明,中國將從「創新大國」向「創新強國」轉變。
香港在科教、人才、創新上擁有獨特優勢,完全可以服務「三大戰略」,在助推國家創新能力提升的同時,也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
其一,從科教實力看,香港擁有5間世界百強大學,其中不少是研究型大學,此次授牌的15所在港全國重點實驗室,正是依託於百強大學;香港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科研走在世界前列;與內地許多高校相比,香港高校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特徵更為明顯,可以為國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提供支持。
其二,從吸引人才看,香港國際化程度高,實行簡單稅制、低稅率;香港實行「兩文三語」,英語是官方語言;香港的國際航線密集,從香港飛往世界主要城市耗時較短;同時,許多全球知名的大公司在香港設立辦事機構。這些都是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的有利因素。
其三,從創新發展看,「香港研發+深圳製造」已經實現對接。未來,不僅港深兩地可以共同承擔國家使命,香港憑藉雄厚的基礎研發優勢,可以與許多內地城市攜手,共同承擔國家使命。
過往,香港在以上三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十五五」期間,需要擴展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比如,香港和內地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如何構建合作機制、共同完成「國家命題」?香港科研機構吸引的國際高端人才怎樣「為內地所用」?「香港研發」如何為內地產業賦能?等等。
相信李家超的新一份施政報告對接「十五五」規劃,必將把服務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重要的「對接點」。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祖國永遠是香港的堅強後盾,內地始終是香港的最大市場。同心協力、和衷共濟,全面配合國家戰略,做好與「十五五」規劃的對接,是新一份施政報告的「必答題」。社會各界應與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同題共答、同頻共振、同心攜手,共同繪好香港的發展藍圖!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