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幅幅歷史照片、一段段抗戰事跡,吸引一批一批觀眾駐足……
8月22日至29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型巡迴展覽」,以570張珍貴照片與眾多實物,重現烽火歲月,展示抗戰精神,成為今夏港人重溫民族記憶、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契機。
為期一周的展覽,吸引逾八萬人參觀,創造了香港同類大型展覽的紀錄。
各界市民連日來絡繹不絕到來參觀。多位幼年時經歷過所謂「日治」的長者,眼泛淚光地告訴記者,雖然當時年紀小,「那種苦日子我一輩子忘不了。」有青年用2個小時看完展覽後說,「以前總覺得歷史離自己很遠,現在才懂是先輩扛過所有苦難,才有我們今天的生活。」有公務員指出,「唯有國家強大,才能有效防範戰爭,守護和平生活。」\大公報記者 吳俊宏
這場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的大型展覽,過去一周內已累計逾84800人次前來參觀。展覽共有4個展區,包括「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血濃於水 烽火旌旗」「文章報國 輿論脊樑──抗戰中的大公報」和「藝魂丹心 鐵線救國──抗戰中的葉淺予漫畫」。展覽涵蓋近400米展板、570張圖片以及近5萬字的文字資料,通過豐富的布展形式,搭配沉浸式體驗裝置、視頻影像及實物展示,為公眾生動再現歷史場景。
老伯:戰時苦日子一輩子忘不了
展覽吸引了不同年齡層的市民前來參觀。「我未曾經歷戰爭,但展覽中的圖片和資料令我印象深刻。當年抗日戰士為了國家不惜付出一切,相比之下,生活在幸福年代的我們,更應珍惜現在的生活。」市民龔先生說。
80多歲的李伯伯出生於抗戰歲月,父輩親歷香港淪陷時期的艱難,「我家經營米業,由於米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日佔期間家中財產幾乎都被日軍充公。」84歲的吳伯伯是《大公報》的老讀者,從報紙上得知展覽消息後,立刻叫家人陪他前來。「小時候連塊麵包都保不住,剛拿到手就被搶走,那種苦日子我一輩子忘不了。」他輕輕指着展板說,要把往事說給後代聽:「現在的安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無數人用命換的,年輕人一定要珍惜。」
羅女士分享了外婆曾同她講的抗戰故事。「日本人在1930年代侵華,村裏的人,尤其是年輕姑娘,會把自己的臉塗得又黃又黑,目的就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讓日本人抓到。如果不幸抓到了,會遭到日本人的凌辱,有些甚至會被拖進下水道裏。」
梁太太帶同年幼的孩子參觀,耐心回答她們的問題,「哪怕她們會有種種不解,但至少認識一些這麼重要的歷史,我身為長輩有責任教育下一代,銘記我們中國人曾經歷的苦難。」談及自己雖未經歷過戰亂但對歷史如此熟悉和重視,梁太坦言,這些教育也來源於長輩──她的祖母。
國家強大才能有效防範戰爭
「在香港很少見到這麼大型、內容扎實的抗戰展!」展覽不僅吸引了年長者,也打動了許多年輕人。青年辜先生駐足在老照片前,目光久久停留在抗戰時期百姓流離失所的畫面。雖然從小有在課本裏知道抗戰歷史,但當「慘痛」二字化作具象的照片,他才真切體會到「頭皮發麻」的震撼。 「以前總覺得歷史離自己很遠,現在才懂原來『和平』不是天生就有,是先輩扛過所有苦難,才有我們今天的生活。」
多位校長親自帶領學校師生前來觀展。皇仁書院校長陳祥偉帶着25名教師到來,他認為,要掌握真實歷史情況,才能明白今日的和平來之不易。「學校今天帶領老師來,目標也是希望讓老師首先對這段歷史有更全面的了解。」他認為,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整個展覽不時看到公眾熟悉的身影,官員、公務員,各界社團、教育界別人士等,或單獨前來,或帶領數十位、上百位團員前來參觀,對展覽給予高度評價。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與多個公務員工會代表參觀展覽後表示,希望年輕公務員通過展覽增強國家安全觀念,「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香港是國家的特別行政區,全港七百多萬市民應團結同心」。
入境處助理處長歐陽至威率領數十名新入職人員參觀時指出,希望以歷史為鏡,將這段歷史傳承給新入職同事,讓他們對守衛國家南大門這份責任有更深刻的使命感。
醫衞局局長盧寵茂先後兩次來到會場參觀,他說,唯有了解過去才能明晰未來方向。回顧抗戰歷史,更能深刻體會國家強盛的重要性,「我們渴望和平,但唯有國家強大,才能有效防範戰爭,守護和平生活。」
獲救中尉兒子與東縱戰士觀展
8月26日,一位特別的參觀者引起全場矚目──1944年2月,美軍「飛虎隊」中尉唐納德·克爾的戰機被日軍擊落,幸得東江縱隊營救。時隔80年,克爾的兒子戴維來到香港,重尋父輩的抗戰足跡。在展覽現場,他與今年94歲、曾經參與過協助克爾中尉轉移的抗戰老人湛貴勝在現場相聚,續寫了那段在穿越硝煙、跨越國界的救援傳奇。
「東縱,我們的榜樣!」戴維帶着父親生前留下的兩件軍服來到展場,其中一件正是克爾中尉1944年逃亡時所穿,他激動描述感恩的心情,表示非常敬佩東江縱隊抗戰救人的精神,他說,「父親曾同時佩戴美國與中國空軍的徽章,並為能同時為兩國效力感到無比自豪」。
當時年僅12歲的小戰士湛貴勝對只見過一面的克爾記憶猶新:「大約晚上10點,游擊隊員攙扶着一位白人飛行員來到我家。他在我的床上睡到清晨6點就走了。」
兩位後人並肩觀看展覽,在記錄救援歷程的展板前駐足良久。戴維表示,這段歷史不僅是家族記憶,更是中美合作的象徵,「我們要確保這些精神能傳給下一代」。
傳承抗戰精神,需要更多年輕人接力。展覽中,多位年輕講解員令人眼前一亮,他們的表現也格外引人注目。年僅10歲的楊鏘熹主動報名成為展覽講解員。儘管年紀尚小,他卻以驚人的認真態度投入導賞工作中,其表現更讓許多成年觀眾擊節讚許。他表示:「如今透過這個展覽,我把這些點連成了線,更加理解那段歷史了。」他說,會把所學所感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香港從未缺位 與祖國並肩作戰
另一位解說員、即將升讀大學的女青少年軍龍詠荷,也是透過這次擔任講解員首次深入了解香港在抗日戰爭的歷史貢獻。她說:「從前我對抗戰歷史僅有大致的認知,今次終於詳細了解到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英勇事跡。」
「講好抗戰故事,引導香港青少年增強國家認同感,做堂堂正正、光榮自豪的中國人,確保愛國愛港光榮傳統薪火相傳、『一國兩制』事業根基永固。」這是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周霽在開幕禮上致辭的殷殷期許。
事實上,這次展覽,讓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廣大市民對香港的抗戰歷史有更全面完整的認識,並為此自豪。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展覽開幕禮上所說,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抗爭中,香港民眾與全國同胞血脈相連,從營救文化人士、奔赴抗戰前線,到籌集運送物資、宣傳抗日信息等,香港從未缺位,一直與祖國患難與共、並肩作戰。
此次展覽活動在為期8天的主展結束後,將深入全港十八區及部分大中小學進行巡展,讓更多青少年學生了解歷史,銘記歷史。
歷史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深處,在民族血脈中流淌,讓我們更加堅定前進的方向。「作為年輕一代,有責任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吾輩自強!」小講解員們的解說,道出了我們廣大市民的共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