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市場探針/如何留住消費者?\秦 漢

  圖:內地與香港要留住消費,需打破場景「次元壁」,創造更多「超出預期」的消費體驗。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國消費者的足跡遍布全球,其消費力在海外市場持續釋放。一組組的數據令人矚目:2025年上半年,訪日外國遊客達2151.81萬人次,中國遊客以471.83萬人次位列第二;同期,韓國接待的外國遊客中,中國遊客佔比近25%,人均信用卡消費達88.9萬韓圜(約合人民幣4700元),是日本遊客消費額的1.5倍;截至2025年8月10日,泰國年度遊客量突破2000萬人次,中國遊客以280萬人次穩居客源國首位。

上述數據清晰印證,中國遊客已成為海外旅遊消費市場中不容忽視的核心力量。在為國人消費能力提升欣喜的同時,我們更需聚焦關鍵命題:如何將內地與香港市場打造成消費「引力場」,把巨大消費潛力留在境內,轉化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借鑒海外經驗,關鍵要立足本土實際,從供給端突破、從場景上創新、從環境上優化。

海外市場吸引中國遊客,核心在於供給的「精準度」與「品質感」──要麼有獨特商品,要麼有不可替代的體驗。內地與香港要留住消費,首要任務是實現供給「質的躍升」。

一方面,要讓「本土特色」轉化為「消費亮點」。中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與960萬平方公里多樣地貌,這是最獨特的供給資源。可借鑒東南亞「文旅融合」模式,跳出「單純觀景」傳統框架:例如西安以「大唐不夜城」為載體,融入沉浸式劇本殺、唐裝定製體驗、非遺手作工坊,讓遊客從「逛景區」升級為「入場景」;雲南將普洱茶園、傣族村寨與民宿結合,推出「住村寨學茶藝」深度體驗,以「自然風光+文化互動」的組合,打造比海外同質化景點更具記憶點的消費場景。

另一方面,要讓「高端需求」在境內「落地見效」。不少人選擇海外消費,源於對高端商品與優質服務的需求。對此,需兼顧「引進來」與「造得出」:擴大海南離島免稅、市內免稅店覆蓋範圍,優化免稅商品品類(如增加高端美妝、小眾奢品備貨),讓消費者不出國門就能「平價購好貨」。

消費不止是「購物」,更是「生活體驗」的延伸。海外消費場景常呈現「無邊界」特徵──迪拜商場內設滑雪場、東京便利店可購演唱會門票,這種「消費+」的融合模式,讓消費成為「順帶的享受」。內地與香港要留住消費,需打破場景「次元壁」,創造更多「超出預期」的消費體驗。

在體育休閒領域,可從兩方面發力:一方面規範高爾夫行業發展,合理規劃球場建設、降低消費門檻,尤其香港可增加球場供給,吸引內地客赴港體驗;另一方面大力開發露營、徒步、騎行等大眾化項目,例如在城市周邊打造配套完善的露營基地,整合露營設施、親子遊樂、特色餐飲,讓露營從「單純睡帳篷」升級為周末家庭休閒新選擇;在風景優美地區規劃專業徒步、騎行路線,配套補給站、觀景台、休息區,舉辦相關賽事活動,吸引運動愛好者參與。

線上線下融合是拓展消費場景的關鍵路徑。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線上精準營銷與線下個性化服務的聯動:智慧商圈可依據消費者過往消費數據推送專屬優惠,無人商店提供便捷高效的購物體驗,適配快節奏生活需求。同時,不能忽視農村消費市場,需完善農村物流與服務體系、搭建農村電商平台,既讓農村居民便捷採購各類商品,也推動農產品走向城市市場,實現城鄉消費良性互動。

加強消費權益保護

消費者信心是消費市場的基石,海外旅遊消費熱的背後,是完善消費環境帶來的「安全感」。內地與香港要留住消費,必須下大力氣優化消費環境。

在消費權益保護上,需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構建嚴密的法律防護網。加大對假冒偽劣商品的打擊力度,建立快速響應的投訴處理機制,讓消費者境內消費無後顧之憂;同時規範市場價格秩序,杜絕節假日景區亂漲價、商家惡意抬價等現象,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氛圍。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同樣關鍵。優化交通網絡,緩解節假日出行擁堵,提高交通樞紐與景區、商圈的通達性;加強住宿、餐飲行業監管,提升服務質量與選擇多樣性:例如在景區周邊合理布局酒店、民宿,強化衞生、安全管理;推動餐飲行業創新,除傳統美食外,引入各地特色小吃與國際美食,滿足不同消費者口味需求。

將國人消費留在內地與香港,是一項系統且長期的工程。通過供給側改革提升消費吸引力、拓展多元化消費場景、優化消費環境,我們有信心讓內地與香港市場成為消費「首選地」──在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時,為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力,書寫境內消費市場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作者為財經分析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