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灣區聽雨/「AI陪診」\黎 園

去醫院總像走迷宮?掛號時對着科室犯愁,候診時盯着叫號屏不敢挪步,取藥時在門診樓裏繞圈─這些煩心事,如今在深圳有了新解法。北大深圳醫院剛上線的「貝大夫」AI智能體,成了患者口中的「看病搭子」:打開數字支付平台喊一聲,它能秒答「前面還有三個號」,推送「取藥在二樓西藥房」,連「檢查報告下午3點可查」都提前提醒,比同行親友還貼心。

陳女士最近就靠它解了圍。她點開「貝大夫」,說清「頭痛伴噁心、熬夜後加重」,智能體立刻彈出神經內科推薦,還順手約好了號。候診時她刷着手機,「貝大夫」突然發消息:「您前面只剩一位患者,建議五分鐘後到診室門口等候」;剛坐下喝口水,又收到提醒:「CT報告已出,點擊看簡化解讀」。「全程不用問人,像揣了個隨身導診員,比自己記流程靠譜多了!」

這股「AI陪診風」正在深圳風行,對北上看病的港人來說更是及時雨。香港的林先生來深圳體檢,以前怕「聽不懂術語、找不對地方」,這次試了「貝大夫」的粵語交互,用廣東話問「呢個檢查係咪要空腹」,智能體立刻用粵語回:「是的,檢查前八小時需禁食,三樓有免費飲用水」;繳費時還幫着把費用算明白。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融合加速,AI「看病搭子」未來可能接入大灣區各大醫院:港人在香港預約深圳號,AI提前推「跨境攻略」;檢查報告自動翻譯成繁體同步到香港電子健康檔案;甚至能根據港人用藥習慣提醒「此藥與您常服的某種藥間隔二小時」。

這「看病搭子」不光陪你走診室,還能幫你跨城跨灣,把大灣區醫療資源攥成「方便鑰匙」。科技未必能立刻治病,但能讓看病從「犯愁」變「省心」,這就是大灣區生活裏很暖的小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