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頭角在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中有着重要角色。已停運的沙頭角口岸將開展重建工程,政府預計今年內完成可行性研究,包括口岸以「跨河建」方式重建,並研究以「人車直達」模式,即在口岸設有公共運輸交匯處及停車場,以公共交通工具接駁。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通關量將由新冠疫情前日均約7300人次,大幅提升至4萬人次。
政府計劃今年第四季刊憲,推進收地及相關工程。據了解工程可望在2027年動工,預期2031至2032年落成啟用。北區區議員、沙頭角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認為,工程進度可以提速,帶動口岸周邊經濟發展。立法會議員劉國勳期望早日完成重建,結合沙頭角豐富的歷史文化與生態資源,激發沙頭角旅遊潛力。\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
保安局近日向北區區議會提交文件,提到由於沙頭角口岸設施老化,為提升通關效率及推動沙頭角一帶的發展,特區政府和深圳市政府於2024年達成共識,以「跨河建」的安排重建沙頭角口岸,即雙方同步建設橫跨沙頭角河的旅檢大樓,以河中心為界緊鄰布置各自的旅檢查驗通道。
保安局指出,重建後的沙頭角口岸將成為純旅檢口岸,取消貨檢功能以配合落實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布局,並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以提升旅客過關效率。沙頭角管制站在疫情前,平均每天旅客處理量約7300人次,日後口岸重建後,沙頭角口岸的設計旅客處理能力,將會大幅提升至單日4萬人次。
料年內完成可行性研究
現時,特區政府聘請的顧問公司,正為沙頭角口岸重建工程展開可行性研究,預計相關工作於今年內完成,研究範圍包括:「人車直達」的運作模式下,重建沙頭角口岸所涉及的土地範圍、道路及基礎設施、交通影響評估、環境和文物保育等事項。
另外,港方重建項目涉及的土地範圍,涵蓋沙頭角管制站原址及部分周邊土地,包括沙頭角公路、蓮麻坑路及山咀村路一帶,初步估算面積約5.5公頃,其中約1.1公頃屬於私人土地。政府將按照有關政策及法例,向土地業權人及受影響人士作出補償。據了解,收地範圍涉及少於10位業權人,相關土地以往曾經用作農地,現時已經荒廢,部分用作租用放置貨物用途,業權人普遍支持發展。
文物保育方面,重建工程鄰近法定古蹟協天宮,政府將委任顧問公司進行文物影響評估,再提交予古物古蹟辦事處審批,確保工程不會損害或損毀法定古蹟。
消息:可望2027年動工
政府計劃重建項目在今年第四季刊憲,推進收地及相關工程,文件未有交代重建口岸的落成時間表。北區區議員、沙頭角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昨日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政府官員昨日向區議員簡報有關進度,提到重建項目可望在2027年動工,預期在2031至2032年落成啟用,不過席上不少地區人士認為,整個項目的推進稍慢,「(口岸完成重建)當然愈快愈好,現時蓮塘口岸出入境人流太多,沙頭角口岸盡早落成可望紓緩壓力。而且將來口岸啟用,可以帶動周邊建設發展,例如興建商場或購物點,有助帶動沙頭角周邊經濟。」
議員期望重建工程提速
新界北立法會議員劉國勳昨日表示,支持政府積極推進沙頭角口岸重建。他說過去多次推動政府將口岸做到「人車直達」,相信透過有關做法,善用周邊土地發展,配合明確的土地規劃,提升通關效率及釋放土地,期望口岸能早日完成重建,結合沙頭角豐富的歷史文化與生態資源,激發沙頭角旅遊潛力,為香港打造全新的旅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