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議論風生/銘記抗戰歷史 守護和平正義\盧業樑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大會9月3日在北京隆重舉行。筆者在天安門廣場親歷這一盛事,目睹中國核震懾力量三大王牌——「驚雷-1」、「巨浪-3」以及「東風-61」集體亮相,首次集中展示解放軍陸、海、空基「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以及其他眾多尖端型武器,令人倍感振奮。科技是現代戰爭的核心戰鬥力,是國家科技和經濟全面實力的象徵。強大的軍力能夠保障國家抵禦外侮,創造和平的環境發展經濟。

抗日戰爭的歷史滄桑和現實的雲霄戰鷹在筆者腦海裏呼嘯,那些曾在槍林彈雨中挺立的抗日英雄,那些曾在山河破碎時悲鳴的土地,與此刻翱翔天際的戰鷹、閃耀現代化光芒的軍營方隊交疊纏繞,化作心頭無限感慨——從「小米加步槍」到「銀鷹守長空」,中國歷經滄桑,如今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

日本從未真正徹底反省戰爭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大會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為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什麼如此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國抗日戰爭的意義在於「保衛世界和平、拯救人類文明」?

實際上,抗日戰爭不僅是中國人反侵略、求生存、求尊嚴的民族戰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之一環。中國戰區是地域最廣,使用兵力最多,作戰時間最長,傷亡最大、損失最重的戰場,其對盟國勝利的貢獻也屬最大。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算起,中國的抗日戰爭歷時長達14年之久。在這期間,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以視死如歸的氣慨,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搏鬥。14年血與火的歷史中,中國軍民合計傷亡3500餘萬人,佔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部傷亡7000萬人的半數,物資損失估計約6000億美元,歷史文物、古蹟被掠奪摧毀者不計其數,千萬個村莊城市被破壞成廢墟,1億多中國人流離失所。不僅如此,日軍在華實施了眾多令人髮指的暴行,大規模的集體屠殺屢見不鮮,如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6周內約30萬人遇難;1939年的海南島大屠殺、1942年的浙贛大屠殺、1944年的黔桂大屠殺等,均造成超過20萬人遇難。

就在九三閱兵前夕,日本政府透過駐外大使館等外交渠道,試圖勸阻歐洲及亞洲多國不要參加中方的紀念活動,並攻擊抹黑中國「過度聚焦歷史、反日色彩濃厚」,聲稱要「避免中國主導的歷史認識在國際社會擴大傳播」。這背後反映出日本從未真正對戰爭進行徹底反思,其精神根基深植於錯誤的史觀。

日本之所以至今態度冷漠,癥結在於自戰敗以來,最該承擔責任的日皇,從未對侵略與屠殺做出真正的道歉與懺悔。1945年8月15日,日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在所謂「終戰詔書」中,沒有一句向被侵略國家致歉的話,也未承認侵略罪行,僅以「戰局不利」「原子彈殘酷」「為避免國家滅亡」等為投降理由,哀悼對象僅限於日本國內戰死者,對亞洲各國的苦難隻字未提。這成為戰後日本史觀的起點:承認失敗,但拒絕承認罪責。

80年來,日本社會普遍將戰爭記憶包裝成「受害史」,刻意迴避加害者角色。日皇作為戰爭中最該承擔責任的人,從未對日軍的侵略與屠殺罪行真誠道歉。日本部分政客更沒有認真面對侵略歷史,靖國神社也不斷有人膜拜戰犯。日本右翼勢力還企圖歪曲和美化侵略歷史,裝扮成廣島和長崎兩次原爆的「受害者」。近年來,日本政壇甚至醞釀修改1945年戰敗後所訂立的「和平憲法」,予人軍國主義陰魂不散之憂。

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撫今追昔,抗戰歷史必須銘記,閱兵式的意義在於彰顯維護和平的實力。此次紀念活動有26國領導人親自出席,亦體現出國際社會中對歷史正義的認同和堅守。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華民族是不畏強暴、自立自強的偉大民族。當年,面對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生死較量,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奮起反抗,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今天,人類又面臨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抉擇。中國人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一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它體現了中國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深刻思考和責任擔當。銘記過去,是對歷史真相的尊重,是對先烈的緬懷,更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必要前提。中國將永遠銘記抗戰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防止歷史悲劇重演,構建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天下大同的世界。

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