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壓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全球影響超過十億人口。除了藥物治療外,規律運動被證實是一種極為有效的非藥物介入方式。運動不僅能夠提升心肺功能,還能從多個生理機制上幫助控制血壓。
本文將深入探討高血壓患者如何透過科學化、個性化的運動計劃,在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血壓的長期穩定。
運動對控制血壓的益處
運動對控制血壓有三大益處,透過身體機制與實證,規律運動被指為常見、有效的非藥物介入治療。
首先,運動能夠改善血管功能。規律運動能夠增強血管內皮功能,促進一氧化氮的釋放。一氧化氮是一種強效的血管舒張因子,能夠使血管放鬆、增加彈性,從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長期堅持有氧運動的患者,其收縮壓平均可下降5-10mmHg,舒張壓下降3-5mmHg,效果相當於一種降壓藥物。
第二,運動能夠降低心臟負荷。耐力運動如快走、游泳,能夠提高心肌收縮效率和氧氣利用能力,使靜息心率下降。心臟不需要過度用力即可滿足身體需求,從而減少長期負荷。這也是為什麼運動能夠預防左心室肥厚,降低心力衰竭風險。
第三,運動能夠調節代謝與體重。運動能夠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脂,並幫助控制體重。研究表明,體重每減少1公斤,收縮壓可降低約1mmHg。如果結合飲食控制,減重5%以上甚至可使部分輕度高血壓患者實現「無藥緩解」。
適合高血壓患者的運動
有三種適合高血壓患者的常見運動類型。第一,有氧運動,主力降血壓。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鐘,可分段進行(如3次×10分鐘)。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即運動時微喘但仍可交談的程度,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跳舞等,應從低強度開始,逐漸增加時間和頻率。
其次,肌力訓練,輔助增肌與代謝提升。每周非連續2日,進行8至10組大肌群動作,如深蹲、卧推、划船,每組重複8至12次,選擇可控重量,避免最大負重或憋氣動作用力,從而增強肌肉可提高基礎代謝率,進一步支持體重控制。
最後,柔軟度與平衡訓練。每周不少於5次,如靜態伸展、太極、瑜伽等,每個動作停留15至30秒,從而改善血管彈性、降低交感神經活性,減少因壓力引起的血壓上升。
運動計劃應個性化設計。建議在開始前諮詢醫師或物理治療師,進行風險評估與運動處方訂製。
運動禁忌及運動前建議
任何人進行運動之前必須先清楚了解一些運動禁忌,並遵從安全準則。當運動期間發現收縮壓大於180mmHg或舒張壓>110mmHg,以及胸痛、眩暈、視力模糊、嚴重氣喘、未受控制的心律失常或嚴重心臟病症狀,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就醫。建議使用臂式電子血壓計於運動前後測量,同時避免在血壓高峰期(通常為清晨5點至8點)進行中高強度運動。飯後1小時內亦不宜運動,以免影響消化與血壓調節。避免高溫高濕環境下運動,嚴禁憋氣用力,以免血壓驟升,亦避免快速改變姿勢,預防體位性低血壓。
除了運動禁忌準則之外,筆者亦有一些小建議。運動前後應做些暖身和伸展動作,暖身可以包括10分鐘低強度有氧與動態伸展;伸展可以包括10分鐘靜態伸展,幫助心率與血壓逐步恢復。運動中應少量多次補水,建議每15分鐘補充約100毫升溫水,避免一次大量飲水,以免增加心臟負擔。若運動時間超過1小時,可考慮補充含有電解質的飲品。亦可以使用「自覺用力系數量表(RPE)」,以10分為最大強度,維持在4-6分;使用心率手環,維持目標心率於(220-年齡)×50%-70%區間。
「規律重於強度 持續勝於衝刺」
高血壓運動管理的核心是「規律重於強度,持續勝於衝刺」。建議培養每日固定時間運動的習慣,並結合社群支持或設定小目標以增強動機。同時應理解,在血壓未穩定控制之前,每次運動都是一種「醫療行為」,需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即使血壓穩定後,也應定期回診並調整運動計劃。
運動作為控制高血壓的有效手段,兼具生理與心理雙重效益。從每天步行10分鐘開始,逐步結合有氧、力量與伸展訓練,每個高血壓患者都有機會透過科學運動贏回健康。請記住三大原則:清晨不練、屏氣不做、頭暈即停。願你能在與醫生的合作下,安全、有效地踏上這條透過運動降壓的道路。
(本文由物理治療師專業審訂,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運動計劃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尤其針對已有併發症或多年高血壓病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