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財經萬象/內銀業績改善 吸引避險資金配置\薛洪言

  圖:內地銀行業處於經營模式的關鍵轉型期,逐步向更注重質量、具備弱周期韌性特徵的精細化經營。

2025年上半年,上市內地銀行業績呈現「企穩修復、分化延續」的特徵。在財政發力前置、貸款利率趨穩及資本市場回暖的多重作用下,內銀營收與淨利潤增速由負轉正,資產質量總體穩健,但城商行領跑、國有行修復與股份行承壓的板塊分化格局進一步凸顯。透過半年報數據,既能看到規模擴張提速與非利息收入增長對業績的核心驅動,也能觀察到淨息差收窄壓力與零售風險暴露的結構性挑戰,而第二季度單季業績改善幅度的顯著擴大,則顯示銀行業經營景氣度回升的積極信號正在強化。

從整體業績看,2025年上半年,上市內銀營業收入按年增長1.03%,撥備前利潤增長1.13%,歸母淨利潤增長0.77%,年化加權平均ROE為10.86%,較去年同期微降0.56個百分點。單季度來看,第二季度內銀營收、撥備前利潤和歸母淨利潤分別按年增長3.88%、4.68%和2.92%,改善幅度顯著擴大,業績修復態勢得到進一步確認。就原因來看,除了低基數效應之外,也得益於財政政策前置發力、貸款利率逐步趨穩以及資本市場回暖帶來的非利息收入提升。

資產負債方面,規模擴張成為業績增長的重要支撐。上半年內銀生息資產按年增長9.6%,增速較第一季度提升2.1個百分點,擴表速度明顯加快。信貸投放保持穩定,貸款總額較年初增長7.9%,對公貸款仍是主要驅動力,較年初增長9.2%,基建、製造業、租賃商服貢獻60.6%的信貸增量。

負債端方面,存款增長明顯回暖,較年初上升5.88%,活期存款增速回正至5.4%,顯示存款活化程度有所提升。淨息差仍面臨一定壓力,但降幅呈現收窄趨勢。上半年全部銀行業淨息差1.42%,環比第一季度下降1個基點,主要得益於負債端成本優化與資產端收益率下行放緩。

中收業務方面,非利息收入增長明顯回彈。上半年內銀非利息收入按年升6.97%,較第一季度由負1.9%轉正,成為業績改善的重要推動力。其中手續費及佣金收入按年增長3.06%,主要受益於資本市場活躍度提升和「報行合一」政策影響的消退。

資產質量整體保持穩定,但內部分化加劇。2025年6月末,銀行業不良貸款率1.49%,較第一季度末下降2個基點。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率更優,僅為1.23%,與第一季度持平;關注類貸款佔比1.68%,較年初下降3個基點;撥備覆蓋率238.6%,風險抵補能力依然充足。上市銀行對公不良貸款繼續保持「雙降」態勢,化債成效持續顯現;與此同時,零售貸款風險仍在進一步暴露。具體來看,企業貸款不良率較去年下降9個基點至1.26%;零售貸款不良率則上升12個基點至1.27%。其中,按揭、信用卡、消費貸和經營貸等各類零售貸款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尤其以經營貸上升幅度最為顯著。此外,房地產貸款不良率仍處於較高水平,部分城商行和農商行的房地產領域風險進一步加劇。

關注房地產信用風險

展望下半年,上市內銀業績修復動能有望進一步鞏固。規模擴張方面,在財政與貨幣政策協同發力下,信貸投放將繼續向對公領域傾斜,「五篇大文章」及產業金融領域將成為核心抓手,支撐生息資產穩健增長。淨息差改善是關鍵亮點,隨着貸款利率管理政策落地與存款成本重定價深化,息差有望在第三季度進入企穩通道,全年降幅預計較2024年明顯收窄。中收業務呈現「結構分化」特徵,資本市場復甦與財富管理需求回升將推動手續費收入增長,但第三季度債市潛在回調可能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形成階段性壓制。資產質量整體可控,但需重點監控兩大風險點:一是零售貸款不良的滯後暴露壓力(尤其是消費貸與經營貸),二是部分區域房地產市場的信用風險緩釋進度。

綜合全年來看,上市內銀營業收入與淨利潤預計將延續「逐季改善」的溫和修復態勢,結構性分化特徵更為凸顯:國有大行依託規模優勢與政策紅利保持穩健增長,部分優質區域城商行(如長三角、珠三角等地銀行)有望延續高景氣表現。

從長期視角看,銀行業正處於經營模式的關鍵轉型期,正由以往以規模驅動和順周期擴張為特徵的傳統路徑,逐步轉向更注重質量、具備弱周期韌性特徵的精細化經營。這一轉變具體表現為資本使用效率持續提升、客戶分層經營不斷深化,以及非利息收入佔比穩步提高。

對投資而言,這種轉變具有重要意義,兼具弱周期韌性、高股息與低估值特徵的銀行股,仍將在資產配置中繼續發揮平衡防禦與收益的重要作用,並在「啞鈴策略」中同時擔當「壓艙石」與「彈性來源」的雙重功能。

(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