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明觀四海/瓊港聯動發展 共譜開放新篇\梁海明

  圖:離島免稅作為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的重要抓手。圖為三亞國際免稅城。

去年12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聽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努力把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成為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海南篇章。同時,加強同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

在這一重要指示下,海南與香港之間的合作潛力將被進一步釋放。未來兩地將在金融、貿易、旅遊、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加強聯動,共同推動中國高水平開放,實現互利共贏,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海南自由貿易港推介會暨政策解讀會」今日(9月9日)在香港會展中心隆重舉行。這場以「瓊港聯動、政策領航、自貿共贏」為主題的大會,是海南自貿港宣布將在今年12月18日實施全島封關運作後的首場對外推介會。

自貿港的制度創新

自2020年《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發布後,海南自貿港建設在頂層設計的指引下穩步推進,展現出經濟活力與制度創新同步躍升的蓬勃態勢。五年來,海南自貿港不僅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還成為中國制度型開放的重要試驗田。

吸引外資方面,海南自貿港的表現尤為亮眼。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5年間,海南實際使用外資累計達1025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均增長14.6%;境外直接投資總額達97.8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97%。新設外資企業數達到8098家,年均增長43.7%。此外,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年均分別增長31.3%和32.3%,充分展現出海南自貿港在全球經濟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產業發展方面,海南聚焦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四大主導產業,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五年間,上述四大產業在海南GDP的佔比提升了13.7個百分點,合計達到67%。其中,南繁種業產業產值突破180億元,成為國家種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支撐;海洋經濟年均增速高達13.9%,逐步成長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商業航天領域也實現重大突破,全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投入使用,具備高密度、多類型衛星發射能力,為海南的高科技產業注入新動力。

制度創新則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核心驅動力。海南率先實施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統一15%的優惠稅率,覆蓋現代服務業、高端製造業、醫療、教育等重點領域。這一稅收政策顯著降低了企業和個人的稅收負擔,吸引了大量優質資源要素加速向海南聚集。據估算,這一政策每年可為企業和個人減免稅費超過300億元,形成了強大的政策窪地效應。

貿易便利化方面,海南自貿港實行「先放後檢」、「全程可追溯」等數字化監管手段,構建了高效透明的貿易監管體系。同時,海南創新性地提出「貨物有管理、人員自由行」的制度設計,確保貨物流通的安全和效率,同時最大程度便利人員往來。這種兼顧安全與開放的制度設計,為海南營造了高水平的營商環境。

2025年12月18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將正式封關運作。這一天不僅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里程碑,更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的重要節點。封關運作並不意味着「封島」,而是標誌着海南邁向更高水平開放的新台階。封關後的海南自貿港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重大變革,為區域經濟發展和國際合作注入新動能。

封關運作五大變革

其一,更全面的「零關稅」政策。政策覆蓋的商品稅目將從1900項擴大至6600項,覆蓋率高達74%,涵蓋原材料、零部件和消費品等多個領域。這將大幅降低企業進口成本,顯著提升海南作為國際貿易和投資目的地的競爭力。

其二,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加工增值免關稅試點將在封關後擴展至全島範圍。境外貨物在海南加工增值超過30%後銷往內地可免徵進口關稅。這一政策將吸引加工貿易企業集聚,推動海南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增強其作為區域加工中心的地位。

其三,離島免稅購物升級。封關後,海南的離島免稅額度將繼續提升,商品種類更加豐富。離島免稅購物的吸引力將進一步推動海南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帶動旅遊業與消費經濟的全面升級。

其四,稅收優惠力度加大。海南將延續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統一15%的優惠稅率,覆蓋現代服務業、高端製造業等重點領域。據估算,這一政策每年可為企業和個人減免稅費數百億元,進一步強化海南的稅收窪地效應。

其五,開放不設限的人員流動。海南封關後將對人員流動保持高度開放,無論是內地居民還是境外遊客,進出海南均無需額外手續。這種「貨物有管理、人員自由行」的制度設計兼顧了貿易便利與社會開放。

兩地合作六項建議

習近平主席曾明確指出:「加強同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聯動發展,是國家頂層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南與香港同為國家南部沿海的重要門戶,在經濟結構、資源稟賦、發展定位等方面具有高度互補性。海南的「零關稅」、「低稅率」政策與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和專業服務優勢結合,若能在以下至少六個領域進行合作,將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為兩地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其一,金融領域的深度合作。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成熟的資本市場和豐富的金融服務經驗,可為海南自貿港提供資金支持和專業服務。兩地可在綠色金融、離岸人民幣業務、跨境支付等領域展開合作,攜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此外,香港的金融機構可在海南設立分支機構,參與離岸金融業務,共同打造泛南海經濟圈的金融樞紐,進一步提升兩地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地位。

其二,貿易與投資的協同發展。海南的「零關稅」和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為香港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香港企業可以利用海南作為中轉基地,將境外原材料運至海南加工後銷往內地,從而享受免關稅紅利。兩地還可在跨境電商、國際物流等領域加強合作,共同優化全球供應鏈布局,提升雙方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實現貿易與投資的雙向聯動。

其三,國際醫療與生物科技合作。海南博鰲樂城先行區已成為國際醫療旅遊和高端醫療服務的重要基地,香港可通過引入先進醫療機構、技術和人才,助力海南醫療產業升級,共同發展大健康產業。此外,兩地可以在生物科技領域開展合作,鼓勵香港的生物醫藥企業參與海南的醫療創新試點,推動新藥研發、基因技術及精準醫療的產業化,打造區域醫療科技高地。

其四,旅遊產業的資源整合。海南的離島免稅政策與香港的國際化旅遊資源具有高度互補性。兩地可聯合開發多中心集群式旅遊線路,將生態旅遊、免稅購物、高端醫療等資源整合在一起,共同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通過加強旅遊協作,進一步推動國際旅遊消費升級,並吸引更多國際遊客到訪兩地。

其五,制度對接與規則創新。海南與香港可通過聯合設立協調機制,在金融、貿易、教育等領域實現制度對接,共同探索以規則、標準、治理為核心的制度型開放模式。這不僅能夠為瓊港兩地的經濟聯動提供保障,還可為中國在高水平開放中的制度創新積累寶貴經驗,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其六,高校與科研機構的交互合作。海南與香港應深化在教育和科研領域的聯動,吸引香港高校到海南辦學,為海南的國際教育創新島注入優質教育資源。同時,鼓勵海南大學等海南高校在香港北部都會區設立教學、研究機構,結合香港的國際化視野和科研資源優勢,推動兩地高校在科研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等方面實現共贏發展。

通過以上六個領域的深度合作,瓊港兩地將實現資源互補與聯動,共同打造面向全球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為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