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暖已成為全球挑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6次評估報告顯示,全球如果要將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需於2030年應相較於2019年減量43%的溫室氣體排放,並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
國際金融公司(IFC,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全球氣候金融與政策主管Aurélien Boyer昨日於亞太區氣候業務論壇重申這一目標,並指出全球氣候融資規模於2023年達到1.9萬億美元的高度。同時,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涵蓋電力行業、水泥及鋁業等。
港為發掘區內氣候機遇中心
對於香港,Aurélien Boyer讚揚其延續區內積極勢頭,港交所於2022年推出香港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平台,為亞洲以至全球提供自願碳信用產品及工具交易,且是目前唯一支持港元與人民幣結算的國際自願碳信用交易市場,推動香港進一步發展成為發掘區內氣候機遇的中心。
此外,根據全球金融市場數據提供商Refinitiv的數據顯示,全球碳信用合規市場的成交金額於2024年達到1.5萬億美元。世界銀行估計,排放權交易制度和碳稅項於2025年涵蓋了全球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約28%,較2005年翻了五倍有餘。然而,自願碳市場的規模則較小,據Ecosystem Marketplace的研究數據顯示,2024年該市場錄得的交易總額僅為5.35億美元。亞洲區內,碳市場正急速發展,中國、韓國、日本、新西蘭、澳洲及新加坡近年都分別推出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