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綠色金融/中國引領能源轉型 去年投入6.3萬億

  圖:第二屆2025亞太區氣候業務論壇昨日在港舉行。

由金管局與國際金融公司(IFC,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舉辦的第二屆2025亞太區氣候業務論壇昨日在港舉行。IFC副總裁兼司庫甘多爾福(John Gandolfo)於會上表示,亞太地區能源轉型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中國去年清潔技術(能源轉型)投資超過8180億美元(約63700億港元),佔區內約40%。然而,亞太區要達到氣候目標,未來五年投資額仍需增加一倍以上。\大公報記者 邵淑芬(文) 蔡文豪(圖)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行政總裁摩爾(Jon Moore)在論壇爐邊對話環節中表示,亞太地區已成為全球能源轉型投資的領頭羊。他透露,2024年全球清潔科技投資總額達到2.1萬億美元,亞太區清潔技術投資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1%,佔全球總投資額的一半以上,其中中國投資額約8180億美元,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約4%至5%。印度亦晉升為全球第六大投資國,亞洲大型經濟體加速推動可再生能源項目。

亞太達氣候目標 投資需倍增

甘多爾福指出,儘管進展顯著,但年度投資仍需在未來五年內增加一倍以上,才能滿足氣候目標需求。他又強調,尤其是難以減排的行業,如水泥、鋼鐵和化學品,這些行業佔全球工業排放的20%以上,而全球大部分鋼鐵和水泥產自亞洲。

摩爾強調,投資重心傾向具經濟效益的成熟技術,例如太陽能、儲能及電動車,佔全球投資93%。至於氫能、碳捕捉等新興技術,目前僅佔7%,需更多政策及資金支持。甘多爾福補充說,IFC自2018年起承諾將70億美元投放於具氣候效益的發展項目,同時積極引入私募資本。惟現時全球近400萬億美元資產管理規模中,流入新興市場支持氣候項目的比例遠低於理想水平,主因包括政策及監管不確定性、外匯風險,以及投資者缺乏相關市場經驗。

為縮窄資金缺口,世界銀行及多邊發展銀行社群正加快推動調整保證及國家政策、簡化風險保障工具、創新融資模式如混合融資(blended finance)和次級股權(junior equity),以及促進投資組合證券化。他們亦建立全球新興市場資料庫,為機構投資者提供違約及回收率數據,令風險管理更精準。

在討論氣候金融的持續發展時,雙方明確指出,私營機構參與乃推動政策落地及技術推廣的關鍵。摩爾表示,隨着清潔技術日趨成熟,政策支持應側重於基礎設施及部署層面,例如加強充電網絡及電網連接。至於尚未成熟的新興技術,則更需要政府直接補貼。兩位均認為,不同地區對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標籤及披露態度分野顯著,雖然中長線資金流未見減弱,但溝通及標籤意願受社會氛圍與地區政策影響。

馮國經:港是融資理想地

此外,馮氏投資主席馮國經在同一場合致辭時稱,近年環球面對地緣政治挑戰,企業將生產基地分散至各地的趨勢加速,但最終消費市場仍以歐美為主,相信內地中型企業會成為首批長遠地推動生產全球化的企業,東南亞企業其後亦會加入,但內地大型及國有企業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全球化生產面對較大挑戰。

馮國經續稱,內地企業在外地投資面對外匯管制,香港則是理想融資地,而且香港積極推動環球供應鏈數碼化,可以利用科技作為融資工具,同時亦可以為製造業等行業提供環球基準、認證和訓練,相信香港在協助中型企業全球化有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