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京的美食裏,若論低調的奢華,素什錦當有一席之地。它就像這個城市深刻的縮影,容得下楚漢,放得進吳淮,從金陵邑到六朝古都,說不清有多少味道已經生根發芽。
所以每次吃它,都會感慨萬千。有些菜像城市的密碼,一吃起來,就彷彿一張地圖在眼前展開,多少人來來去去,熙熙攘攘;多少年轟轟烈烈,沉沉浮浮。到最後都成了斑駁的城牆、古舊的傳說,和一盤盤裏那些似是而非的記憶。拿素什錦來說,出身就是個有趣的話題。這道菜原名「十景菜」,民國學者潘宗鼎在《金陵歲時記》裏寫得明白:除夕,人家以醬薑瓜、胡蘿蔔、金針菜、木耳、冬筍、白芹、醬油乾、百葉、麵筋十色,細切成絲,以油炒之,謂之「十景」。更妙的是,這「十景」裏,每個都有寓意,比如黃豆芽象徵如意,筍絲代表節節高升,胡蘿蔔象徵鴻運,香菇意指和美等等,十種菜、十個顏色、十種寓意,湊成一盤「十全十美」,難怪是南京年夜飯必吃,這大概是中國人對圓滿最有儀式感的想像了。
做這道菜,沒點耐心和功夫也不行。每一樣都需分門別類、單獨製造。講究脆口的要快火斷生;有的則文火慢燉,讓它們充分浸潤。最後所有食材匯聚一堂,調味還得歸於平淡,只淋點芝麻油,撒上白糖,十味調和,動靜皆宜。一筷子入口,素什錦的魅力便層層綻放。每一口都有獨特的體驗,脆嫩的豆芽帶着清香,藕片自有甘甜,麵筋吸飽了湯汁精華,最為靈活柔韌。鹹鮮打底,麻油增香,各種口感紛至沓來,就像四季在口中輪換。十種迥異的個性互通有無,看似平常的蔬菜們竟碰撞出如此豐富的體驗,比葷菜還更勝一籌,這應該就是「素食不素味」的至高境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