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高文宏議/金融多元發展 強化內外聯通\李惟宏

  圖:港交所可加強與內地監管部門商討,研究放寬南向「港股通」限制。

繼筆者上一期專欄(見8月25日A12版)討論了「推動金融革新求變」的建議,本篇文章將聚焦探討如何「促進多元創新發展」及「強化內外聯通角色」,推進香港金融服務業升級轉型。以下有六點意見:

一、深化互聯互通

筆者建議下一階段加快落實大宗交易納入互聯互通機制,並探討將衍生產品加入其中,亦可與內地商討推出商品通、期貨通及新股通等,提升市場深度和廣度。港交所亦可加強與內地監管部門商討,研究放寬南向「港股通」限制,包括調低上市公司的准入門檻,例如容許30億元市值公司加入,以及放寬內地個人投資者5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門檻(例如降到介乎10萬至25萬元人民幣)。

二、推動期貨及基金業發展

有業界意見反映,期交所應盡快實現23小時交易、增加假期交易的期貨品種、進一步豐富商品期貨產品、加強對期貨業的宣傳推廣,以及為業界增設激勵計劃,刺激期貨產品交易。基金方面,建議特區政府提供稅務優惠,以及促請港交所降低上市費用,藉此吸引更多國際大型私募基金來香港上市,以及檢視將開放式基金型公司(OFC)納入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機制,擴大兩地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空間。

三、促進數字資產發展

有業界人士建議,容許機構和零售投資者參與更多不同類型、不同幣種的數字資產交易,並放寬專業投資者的資格要求,以及將數字資產列作《證券及期貨(財政資源)規則》下的資產。同時,亦應增加數字資產ETF的資產管理規模和交易量、提升數字資產相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以及開發更多數字資產期貨及期權產品。

穩定幣發牌制度已於8月1日生效,市場上對發行穩定幣紛紛表達興趣,但監管機構亦應做好管理市場期望,並加強向外解說相關的後續指引,為穩定幣發行及相關商業活動提供清晰的合規路線圖。此外,特區政府亦須積極推動產品代幣化和零售化,以促進現實世界資產(RWA)市場發展。

四、擴闊跨境理財通2.0

筆者建議增加跨境理財通投資產品的種類,例如擴大基金、固定收益等產品,尤其要滿足「南向通」高增值投資者的需求,包括提供低中風險以外的投資產品、另類投資或私募基金等;推動內地券商與更多香港券商建立合作安排,增加不同資本背景券商的參與度,並研究納入更多不同類型的金融中介機構參與其中;持續優化理財通產品的跨境銷售及宣傳方式,讓兩地從業員可全面開展業務。

五、加快構建國際黃金交易中心

香港需要一個黃金交易所,定位應建立在國家戰略宏觀布局上,有利於國家的長遠發展。筆者建議先要了解中國人民銀行的想法,並與內地相關部門充分合作。而黃金交易所的股東組合對象,可以是特區政府所屬基金、地域銀行、大型基金,以及香港金銀業貿易場行員。特區政府亦可借機從根本上解決香港金銀業貿易場已有115年歷史的組建問題,如上世紀80年代初四會合併成立聯合交易所。

另有業界人士建議,除了增加香港品牌的實物黃金作為外匯儲備,亦可透過轉換部分金管局黃金儲備,增持香港實物黃金ETF,並在現有香港實物黃金ETF的基礎上,推出更多期權及期貨產品。

此外,除擴建機場金庫外,特區政府亦可考慮於北部都會區建設金庫(機場金庫地處戰略要地,部分業界人士表達對機場金庫戰爭風險的擔憂)。

六、協助業界升級轉型

特區政府亦須積極協助金融服務業界引入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技術,促進中小型券商向資產管理、綠色金融、數字資產及Web3.0等高質量方向發展,令其服務更趨多元化,增加其收入能力,並且開拓新思維及發掘創新的營運和工作模式。與此同時,亦可加強向業界宣傳,將政府不同部門的金融科技研發成果推廣至金融服務業的不同領域,包括證券、資產管理、基金等行業,藉此提升營運效率及降低成本,從而促進行業升級轉型。

圍繞2025年施政報告,筆者已從四大方面提出具體建議,包括:1)推動金融革新求變;2)促進多元創新發展;3)強化內外聯通角色,以及4)促消費利民生發展,進一步提升香港整體的競爭力,增強發展動能。

(作者為香港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