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政府發表施政報告,房屋政策一直都是社會熱切關注的焦點。今年施政報告恰巧碰上美國議息,近日多次傳出減息的「利好消息」,又有人不斷吹奏各種「救市絕招」,似乎有意營造樓市升溫的趨勢。如果香港樓市真來到「非救不可」的地步,那「救樓市」確實無可厚非,但問題是,隨着近年樓價回落,越來越多市民看到上樓希望,在此時貿然出台刺激政策,就算「救得了市」,卻可能令更多有意置業的市民難以「上車」,絕非明智之舉。
毋庸諱言,長年以來香港樓價都以「貴絕全球」而聞名,動輒數百萬的首期、要不吃不喝十多年才能奢望上樓,甚至供樓被調侃要做一世「樓奴」等等,都令港人對買樓望之而卻步。但隨着2020年起內外經濟環境的急劇變化,香港樓市亦出現了明顯改變。
2022年,香港樓價在聯儲局加息、疫情以及股市波動的影響下,下跌15%,成為近年樓價從瘋狂飆升到回歸理性的轉折點。相關趨勢一直持續到今年,據《全球房地產指南》分析,截至今年第一季,香港樓市跌幅仍維持在7%左右,連續13個季度出現連續負增長。
如果光看這類數據,確實難免會產生香港樓市陷入谷底的印象,也不難理解為何一部分人會如此堅持政府應出招「救市」。但正如每枚硬幣都有兩面,樓價下跌帶來的並不完全只有負面影響。
今年6月,香港置業研究所便發表置業意向調查報告,顯示約62.4%受訪者雖然看淡未來一年的樓價,但入市意欲上升至51.7%,升約5.4個百分點,實際新盤成交量有望創6年新高,二手市場亦呈現回暖跡象;再看2020至2024年的傳統公屋和資助出售房屋申請數據,30歲以下公屋申請數量大幅下降46%,而資助出售單位的40歲以下買家比例,一手居屋佔50%,白居二有80%,港人首置計劃則高達85%。
從這些數據不難看見,儘管樓市一再下跌,但與之相反,市民的置業意欲卻穩步上升,尤其是40歲以下的年輕群體,如今有越來越多人看見上樓曙光,因而考慮重返市場。這對特區政府未來協助和鼓勵市民置業,釋放更多公屋單位,讓有確實需要的基層市民得到適切援助,保障寶貴的公共房屋資源用得其所,以至長遠解決房屋問題,都是一個好開始。
以保障廣大市民利益為依歸
但隨着美聯儲近日暗示9月有可能減息,料將再次刺激樓價,與此同時,本港正值新一份施政報告諮詢期,一些地產界人士又高調鼓吹激減印花稅和推出「購房通」等措施,甚至聲稱政府有機會考慮其建議云云。與其說這是「救市」,倒更像是想人為推高樓市,重燃買樓投機之火。
過去香港樓價之所以會出現失控現象,很大程度上便是在某些業界人士推波助瀾下,令社會把原本單純用來作居住用途的置業,扭曲成可供炒賣的投機產品。在這種思維下,樓市變成了香港資源分配不均的典型象徵,有樓者可以通過不斷變賣單位實現富者越富,無樓者則只能無奈看着不斷飆升的樓價「望樓興嘆」,或捱貴租屈居劏房、籠屋等不適切居所。甚至有能力勉強置業的中產市民,也不得不承擔數十年巨大的供樓壓力。
如果過往的樓市熾熱現象本就是不健康的經濟產物,政府是否有必要回到過去、讓近年來在解決房屋問題上取得的眾多成果功虧一簣?更何況,某些地產界人士提出的所謂「救市」建議,例如減印花稅,也根本未能減輕市民置業負擔。眾所周知,買樓成本中佔最大的往往是首期,或是高成數按揭帶來的保費,印花稅不能說不重要,但所佔比例始終有限。假設當局最後同意調低印花稅,直接後果便是向市場釋放樓價即將上升的信號,從而吸引大量投機者入市,最後樓價欣然上漲,最大得益者卻僅有地產商,一般市民則只能再度被拋在「上樓」起跑線以外。
解決房屋問題的終極目標是讓每一位市民都能安居樂業,炒熱樓市或許能營造一幅經濟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實際有多少市民能享受到箇中利好?社會更希望看見政府能在施政報告中降低置業門檻、緩解住房壓力、扶助基層住屋需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這才是施政為民的核心思維,也是特區政府推動樓市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