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於下周公布,有專家建議,調高八大非本地收生限額至50%,並增加非本地生學費,在打造「留學香港」品牌的同時減輕大學的財政負擔。專家強調,放寬非本地生收生學額對本地生的升學權益沒有影響,「本地和非本地學生競逐的是不同學額,15000個八大資助學位是給本地生。」\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江凌風
行政長官在《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將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以吸引更多傑出人才來港就學;並宣布多項措施,包括將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大學授課課程(即學士學位、副學位及碩士學位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上限,由原來相當於本地學生學額的20%,自2024/25學年起提升一倍至40%。
建議增非本地生學費
立法會議員洪雯表示,這項措施反映了香港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決心和目標。在審視現有的教育資源承載能力及分配機制後,她認為非本地生比例可以進一步提高,但應考慮建立一個動態調節機制,按年度彈性調整本地生和非本地生的配額比例,而不是一個固定僵化的上限。「調整比例,要以不影響本地生收生為前提。」洪雯建議,香港可參考海外經驗,設立本地生保障名額,規定各個學科必須保留最低本地生比例,從制度上杜絕資源排擠的問題。
多元收生 增加吸引力
在彈性增加非本地生收生比例的同時,洪雯亦建議提高非本地生的學費。她指,現時非本地生交的學費屬於邊際教學成本(marginal teaching cost),約十幾萬到二十幾萬,而每個本科生每年的總成本是33萬,多出的費用其實是納稅人在補貼。洪雯認為,教育局在考慮提高本地生學費之前,應先向非本地生收取總成本(total cost)。「當然,針對一些特別優秀的學生,我們可以提供獎學金;或者針對經濟有困難的學生,提高助學金,以顯示對人才的支持。」洪雯說道。
其次,洪雯認為非本地生的收生也應該更多元化、國際化,例如針對東南亞、中東、歐洲等地區,制定差異化的招生計劃,提供針對性的服務,比如文化方面的宣傳,或者通過校友網絡來擴大宣傳。其次,政府的簽證申請流程也要簡化,特別是針對非內地的國際生,同時也可以考慮允許他們在讀書期間參加實習,以及畢業後留港工作,以此增加香港教育的吸引力。
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表示,非本地生無論是內地生還是國際生,乃至增加國際生比例,都有助於本地生國際化。「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可以感受不同文化、不同的學習方式,亦有機會認識多些朋友,對於香港的學生來說是一件好事。另外,學生的國際化亦有可能影響到教師團隊國際化,有助於提升香港知名度及大學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