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年僅31歲的美國著名右翼青年領袖、特朗普的政治盟友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一場大學演講活動中遭槍擊身亡,由於柯克的巨大政治影響力,事件在美國社會引起巨大震動。柯克之死固然有偶然性,但實際上是美國政治深層次危機與美式民主制度病入膏肓的事實體現。美國民主結構極度分裂、政治極化與槍支暴力已到了積重難返地步,從特朗普到柯克,當暴力成為美國制度之下常見的「可行手段」,那麼,這樣的美式民主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劣質制度」代名詞。
柯克被形容為MEGA(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第三代中堅,是當代美國保守主義青年運動的核心力量。2012年,年僅18歲的柯克創立「美國轉捩點」(Turning Point USA),推廣以自由市場經濟、反墮胎與擁有槍械權利為核心的保守主義價值,並獲得金主支持。多年來,他善於在大學校園內進行公開辯論,憑藉切合年輕人思想及死攪蠻纏的做法,成功聚集了大量支持者,成為美國保守派中無可忽視的政治人物。
美國病態政治的寫照
事發時,他在猶他州奧勒姆(Orem)的猶他谷大學出席一場演講活動並參與問答環節。活動場地兩個顯眼的詞彙:一是「美國回歸之旅」(The American Comeback Tour);另一個是:「證明我錯吧」(Prove Me Wrong)。這兩句話,恰恰成了柯克之死的無情諷刺。
柯克極度支持擁槍權,2023年曾毫不掩飾地說:「為了我們能夠擁有第二修正案(擁槍權)來保護我們其他上帝賦予的權利,每年不幸地付出一些槍擊死亡的代價也值得。」當時已引起極大爭議。如今,「證明我錯吧」、「擁槍自由的『代價』」,一言成讖。一些反對他的言論者,尤其是曾被他猛烈攻擊人群,則以此來作為槍擊案新聞之下的留言。
事件表面是「擁槍權」與「反擁槍」的對立。美國的槍支暴力問題由來已久,槍械擁有權根深蒂固在憲法第二修正案中,成為政治辯論中不可觸碰的敏感地帶。柯克所在的保守陣營以維護擁槍權為核心訴求,反對槍支管制並且認為擁槍是守護其他權利的基本保障。這導致美國槍支暴力問題長期無法根治,以2024年為例,美國就發生了近500宗大規模槍擊案,美媒更報道平均每年有4.4萬人死於槍擊事件。柯克被槍擊,首先印證了美國槍支問題的深重程度,他不是第一個,更不會是最後一個被槍擊的政治人物。
更深一層在於,事件揭露了美國政治文化的極化和衝突激化。如今的美國社會,社會裂痕擴大。保守派與自由派在價值觀、民主理念、槍支政策等眾多議題上對立激烈,政客和媒體往往借助煽動性語言爭取選票支持,加劇了民眾間的仇恨。柯克身為保守派激進領袖,既是這場意識形態戰爭的產物,也在其言論和行動中推波助瀾。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死,很大程度是美國社會政治環境病態的寫照,是極端政治對立激化的悲劇性後果。
更根本的在於,事件暴露出美式民主制度已經失去了普遍意義的「民主」特性。美國歷史上有9位總統遇刺,當中4位死亡,政治人物遭槍擊更是家常便飯。林肯、肯尼迪、馬丁路德金,再到特朗普、柯克,當那句「誓死捍衛你講話的權力」變成了以槍擊的手段換取實際利益。美國政客向世界宣揚的美式民主制度,已在政治暴力下成為揮之不去的噩夢,理性對話已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望。美國國內的民主狀況,與美國霸權在全世界橫衝直撞的事實,又何其相似。
「劣質民主」走入末路
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依靠政治、經濟、軍事實力,不斷向全球推廣其所謂的「自由民主」價值體系。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曾指出,美國霸權不僅僅建立在物質實力上,更倚賴文化和價值觀的輸出。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也強調了美國將自己文化塑造成全球榜樣的戰略必要性。然而,隨着時代的推進,美國所畫的「大餅」,再也沒有人信了。你自己的民主制度都如此不堪,還有什麼資格去干涉他人?美國縱容以色列製造加沙慘案,還有何資格叫喊「人權自由」?
《華爾街日報》在昨日社論中稱,柯克遇刺顯示美國的政治暴力再次循環升級。從2017年國會議員史蒂夫·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遭槍擊,到特朗普本人經歷兩次暗殺企圖,再到各州議員與官員遭到的攻擊,顯示出美國社會的撕裂與政治極化已達到危險的沸點。
該報用「沸點」來形容,包含着社會即將面臨巨大動盪的憂慮,但作為總統的特朗普並沒有採取冷卻的方式,他在橢圓形辦公室斷言:「激進左派的政治暴力已經傷害太多無辜民眾,奪走太多生命。」有極右勢力甚至揚言,必須採取報復行動。一場保守勢力與自由陣營的對決已經展開,以目前的狀況而言,看不到根本扭轉的可能性。
柯克之死,本質上是美式民主之殤,加速了美式民主的衰亡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