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學年開始,香港八大資助院校及六所自資院校錄取非本地生的比例由兩成增至四成。學界、立法會都有聲音主張香港可根據實際情況,在不影響本地生升學權利的前提下,進一步擴大招收非本地生的比例。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早前表明,四成並非上限,可再調整,為特區政府優化政策提供了憧憬的空間。
未來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香港近年來不斷加大在此方面的投入。例如,通過推出多項引才計劃以及打造國際教育樞紐,提升了香港的人才儲備和競爭力,為推動創科發展和經濟轉型提供有力支撐。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近日公布的全球人才排名榜上,香港一舉超越新加坡,躍升為亞洲之冠、全球第四,反映特區政府的努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不少有識之士建議香港繼續放寬非本地生比例,比如由四成調升至五成,值得特區政府認真考慮。但要擴大非本地生比例,需要做好相關配套。加大宿舍供應力度無疑是當務之急。一方面,院校可通過自籌資源,建設更多宿舍;另一方面,可善用市場力量來解決。特區政府決心為商業用地拆牆鬆綁,鼓勵更多業主將酒店和商廈改建為宿舍,這是最快增加宿舍的方法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增加非本地生錄取比例並不會影響本港大學的教學素質。以香港浸會大學為例,新學年共收到逾1.3萬份非本地生申請,最終只640人獲取錄,比例極低,許多優秀學生限於額度而失望而歸。未來即便增加一倍,也只不過一千多人,新生素質依然可以得到保障。
有人擔心擴大非本地生比例會影響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這樣的擔心其實是多餘的。本地生和非本地生升學是兩條完全不同的渠道,本地升學的學額每年約為15000個,多少年雷打不動。在本地生源持續下降的情況下,達到大學門檻的文憑試考生升學機會有增無減。加上副學士等課程可銜接大學,本地生升學的大門越開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