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當73歲的香港資深媒體人鄭鎮炎,昨日不遠萬里徒步來到甘肅哈達鋪時,這個紅軍長征路上的重要小鎮,一片歡騰,當地民眾熱烈歡迎這位風塵僕僕、遠道而來的香港客人。
這位長者自去年10月17日從江西于都啟程,懷着以腳步叩問初心的家國情懷,孤身徒步重走長征路。截至昨日,他已徒步282天,跨越了贛粵湘桂及雲貴川陝等八省區,翻越雪山、穿越草地,行程5000多公里,正逐步向着陝西延安的吳起鎮邁進。大公報記者連日訪問鄭鎮炎,了解他重走長征路的體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還要好好領悟。他說,祖國的發展讓長征路上的每一片土地都煥發生機,令人振奮!\大公報記者 龔學青、盛德文
在跨越長征的最後一道天險甘肅的臘子口前,鄭鎮炎站在險峻山隘前,吟誦起毛澤東《長征》中的豪邁詩句,眼前的蒼茫山巒彷彿穿越時空,與90年前紅軍戰士浴血前行的身影重疊。鄭鎮炎對大公報記者表示,與長征的淵源,始於半個多世紀前的一本書。
1972年,鄭鎮炎在香港的大學求學時,在校園書店裏翻開了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書中對紅軍長征壯舉的紀實描寫,對革命先輩不畏艱險、堅守信念的生動刻畫,深深震撼了年輕的鄭鎮炎,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對革命歷史與家國情懷的種子,「那時候只是被故事感動,對國家的感情更深了,但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走這條路。」
真正讓鄭鎮炎萌生親身體驗長征路念頭的,是十年前讀到的《兩個人的長征》,講述兩位英國人在中國友人協助下完成長征之旅的經歷,讓他堅定了信念:「外國人都能走完,我作為中國人,更應該去體驗這份精神財富。」於2019年退休後,他正式開啟圓夢計劃。
革命先輩為國為民浴血奮戰
為應對長征路的艱辛,鄭鎮炎開始系統性籌備:每周在香港登山跑步鍛煉體能,兩年前更獨自沿國道318從成都徒步至西藏拉薩,用2160公里、88天的征程磨礪意志。「長征之路漫長且艱辛,必須以最好的狀態去迎接挑戰。」五年時光,從體能鍛煉到歷史知識積累,他用嚴謹與執著,為這場跨越萬里的「精神之旅」做好了充足準備。
2024年10月17日,鄭鎮炎特意選擇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紀念日這一天,頭戴紅軍帽、身穿紅軍服、帶上輕便裝備,從江西于都河畔踏上征程。這條「復刻」的長征路,雖無當年的槍林彈雨,卻依舊充滿考驗。他每天清晨6時啟程,平均徒步25至30公里,直至晚上7、8時才停歇,夜晚入住沿途民宿,簡單用餐後,堅持寫下當天的長征日記。「身體會疲憊,但精神始終飽滿。一想革命先輩們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前行,我便充滿力量。」
紅軍吃草根 用生命開闢道路
沿途的雪山草地,是讓鄭鎮炎印象最深刻的路段。在海拔4212米的夾金山,他站在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望着遠方皚皚雪山,想起當年紅軍身着單衣、踏雪行軍的場景:「如今我們走在寬敞的公路上,衣食無憂,可當年紅軍只能走山路、穿破衣,餓了吃草根、煮皮帶,犧牲了不少戰士,用生命開闢道路,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山河,都浸染着先烈的熱血。」在四川阿壩若爾蓋草原的巨變更讓他感慨萬千:昔日「沼澤遍布、荒無人煙」的死亡之地,如今已是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的生態保護區,川流不息的遊客在此感受草原風光,少數民族同胞們亦過上了富足生活。「從『絕境』到『樂園』,祖國的發展讓長征路上的每一片土地都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