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長官李家超下周三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其中房屋政策向來是社會關注焦點。有消息稱,政府有意重推終止了20年的「租者置其屋計劃」。市場人士推算,以每年推售1萬個單位、每個單位售價100萬元計,政府每年可獲得100億元收入。
房委會於1998年推出租置計劃,允許公屋租戶以折扣價購買所居的公屋單位,前後共售出14萬個單位。但由於後來市場大環境發生變化,樓價大跌,也有不少人擔心出售公屋導致公屋供應量減少,影響排隊者上樓時間,計劃於2005年戛然而止。
如今重推租置計劃的聲音再起,是因為香港的經濟環境乃至輿論氛圍再次發生了變化。首先,與過去拓土建屋掣肘多多、寸步難行不同,在「愛國者治港」新階段,特區政府主動作為,積極拓土,未來十年可建公屋41萬個單位,超過十年房策目標的30.8萬個單位。在公屋供應大幅增加的前景下,出售其中一小部分並不影響整體上的公屋供應量,不會拖長排隊時間。
其次,支持出售的民意上升。最近有調查顯示,分別有76%及21%的受訪市民表示「一定會」或「多數會買」現時租住的公屋單位。自置物業是絕大多數市民的意願,對基層來說,私人樓價高不可攀,而以折扣價出售的公屋單位在不少租戶的能力範圍之內,這是最佳的基層置業階梯之一,堪稱基層的福音。
其三,租置與私人樓是兩個不同的市場。一來,每年出售的公屋單位有限,並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主動權在房委會手中;二來,租置支持者是基層人士,甚至連公屋富戶都算不上,他們並非私人樓的潛在購買者,租置2.0計劃不至於對私人樓市構成重大衝擊。
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公屋租金廉宜,且維修、管理皆由房委會負責,租戶不出錢,而當租戶變成業主後,維修、管理費用都要自己掏腰包。相信特區政府會作通盤考慮,因時制宜、因勢制宜,作出最合理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