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他山之石/內地立法保護聲音權益 首宗「AI聲音侵權案」賠25萬

透過AI技術「克隆」(複製)聲音,製作人聲產品,或會帶來聲音侵權的爭議,目前中國內地和美國部分地方,已經有就聲音權益進行立法保護。

「黑寡婦」施嘉莉祖安遜(Scarlett Johansson)曾經控訴OpenAI推出的語音模型Sky過於神似她的聲音,最終令有關語音模型下架。內地一名女配音師去年在「AI聲音侵權案」勝訴,軟件公司賠償經濟損失25萬元人民幣。

美國部分地區也納保護範疇

去年內地出現首宗「AI聲音侵權案」,配音師殷女士曾為某傳媒公司錄製錄音製品,其後發現該公司將錄音製品提供給另一間軟件公司,製作成為AI訓練素材,並將涉案文本轉語音產品在網上平台出售圖利,殷女士認為自己的聲音權益受到侵害,向法院起訴,要求侵權的公司賠償60萬人民幣,最終法院判賠償25萬人民幣。

今年中,兩名住在紐約的配音員向當地法院提告,控告一間AI公司開發的AI聲音模擬工具,未經授權模仿其聲音風格,但法院最後認定,雖然AI模仿人聲的功能,但沒有直接複製原告的錄音,也沒有拿原音去販售或剪接再利用,因此不構成侵權。

現時中國法律對自然人的聲音提供保護,根據《民法典》規定,享有聲音權益的主體可以參考肖像權人對肖像權的控制,禁止他人擅自製作或使用、公開自己的聲音,並且任何個人不得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AI聲音克隆技術屬於「信息技術手段」。美國的紐約州、加州等地的相關法律也將聲音納入個人形象權保護範疇。\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