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新聞追蹤/議員倡完善《版權條例》 規管AI生成產品

  左圖:藝人鄭子誠的聲音疑被人用AI仿冒,製作股票分析及時事評論。右圖:網上有大量AI生成語音產品發售。

人工智能(AI)急速發展,有「靚聲王」之稱的配音員兼藝人鄭子誠近日投訴,自己的聲音被AI仿冒製作股票分析及時事評論,擔心影響個人及業內從業員收入。大公報記者在網購平台搜尋,找到大量AI生成語音產品,部分低至7.9元人民幣。

為完善《版權條例》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保障,政府已計劃修例。有立法會議員指出,聲線暫不構成版權,因此透過AI生成的聲音不涉侵權,但期望政府能夠完善《版權條例》,規管AI生成產品,保障市民權益並促進科技理性發展。\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 龔學鳴

鄭子誠近日出席一個公開場合透露,自己的聲音已成為AI仿冒對象,網上短片平台YouTube上一些股票分析及時事評論,旁白的聲音跟他接近一模一樣,但他從未錄製有關旁白。鄭子誠指出,一般人如果沒有細心聆聽旁白語氣和感情存在細微差別,根本難以分辨真偽,擔心AI仿冒聲音技術,影響配音業生計,期望政府有關部門立法規管。

騙徒用深偽技術扮官員詐騙

此外,有不法之徒利用AI深偽技術,扮成其他人進行電話詐騙。特區政府發言人昨日(15日)呼籲市民提高警覺,切勿誤信網上流傳多段假冒財政司司長私人辦公室、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官員介紹以「數碼港元」為公司股東分紅的短片,以及相關的文章,澄清有關短片及文章全屬偽造、存心詐騙,忠告市民切勿受騙,事件已轉交警方跟進調查。

現時很多人工智能軟件只要輸入文字就可製作配音。大公報記者昨日在網購平台淘寶,以「AI、數字人」字眼搜尋,可以找出大量AI生成語音產品,舉例一款7.9元人民幣軟件,只要輸入簡單的資訊和要求,可以複製短視頻製作;另一款售價19.9元人民幣,聲稱可以「模仿你的聲音、動作定製、對口型」,根據視頻介紹,可以生成專業新聞報道員的男聲女聲,而且幾可亂真。

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回覆《大公報》查詢表示,所有新交流工具被廣泛應用的初期階段,都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作詐騙,呼籲市民務必提高警惕,政府也有義務作好宣傳教育工作,並實施更加嚴格的監管機制,例如要求相關公司提交文件說明AI產品是如何生成,並列明使用範圍等。他認為,隨着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的快速擴展,建立完善的AI法律監管體系,已經成為不可迴避的重要議題。

執業大律師、新民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指出,目前AI生成的語音並不受《版權條例》規管,因為AI是模擬說話人聲線生成的語音,並非直接利用錄音,或錄影中的音頻,聲線暫不構成版權,因此透過AI生成的聲音不涉及侵權。

可參考國際及內地法規

容海恩認為,隨着人工智能越來越普及,政府已經積極主動推出一系列措施,例如私隱專員公署在今年3月推出《僱員使用生成式AI的指引清單》,但單靠指引或許不足夠,期望政府相關監管部門可以制定相關刑事規範,包括就肖像權及聲音權制定法律框架等,以更好保障市民。

身兼商湯科技戰略顧問的立法會議員尚海龍認為,隨着AI進入商業領域,一定會面對版權問題,維護版權持有人的合法權益,打擊AI仿冒甚至深度偽造需要研究和立法。他舉例,利用名人的特殊聲音授權導航軟件已非常普遍,而且形成了一些付費產品模式,為版權擁有者帶來收入,仿冒特首李家超的聲音及形象,推銷數字貨幣的亂象也曾經出現,所以「鼓勵合法應用,打擊非法使用」,必須雙管齊下推行。他同時建議要積極參考國際、內地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版權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