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朋友幾乎都有這樣的經歷,文件整理到一半,臨時出去買了杯咖啡,喝兩口接着再寫,發現很難再續上思路,原本還有一小時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硬是多花費了兩三個小時才收尾。
翻看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裏面有一篇寫到他在創作時有不喜歡被打擾的習慣,曾經對太太預先打招呼「今天你不要睬我」。他把理由向太太解釋,在他的家鄉浙江石門灣水鄉地方,操舟的人有一句俗語,叫做「停船三里路」,意思是說船在河中行駛的時候,倘使中途停一下,會慢三里路。因為將要停船的時候必須預先放緩速度,慢慢地停下來,而停過之後再開,起初必須慢慢地走,逐漸地快起來,然後恢復原來的速度,這期間至少耽誤三里路的行程。
作家劉震雲講過一個同樣道理的故事,他的外祖母身高只有一米五六,但卻是方圓幾十里割麥子的「頭把鐮」,速度特別快。問她為什麼割得比別人快,她說割麥子時一彎下腰,就從來不直腰,直了一次腰就會想直十次、二十次,自己無非是在別人直腰的時候,割得比別人快一點罷了。
二○二五年田徑世錦賽正在進行中,筆者作為一個馬拉松愛好者,全程觀看了男子選手和女子選手的馬拉松比賽。舉辦地東京高溫,對選手是極大考驗,四十二多公里的賽程裏設置了多個補給點,但頂尖的選手去賽道邊取水時不會放慢速度,更不會專門停下來取水。幾步之間即定勝負,速度一旦降下來,經常追三里路也不一定能趕上去。
想到自己這些年,因為各種原因走走停停,耗費了不少心力體力,卻沒有什麼大進步。像樂器學習,買過笛子也買過口琴,每個愛好都在剛有點眉目的時候放了下來,結果自此「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被束之高閣。停船耽誤了三里路還能再追,我的很多愛好與打算,卻是停船後直接「擱淺」在了原地,從此再沒有起錨,留下許多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