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目前難以解決的問題有很多,比如死亡,正所謂「做了皇帝想成仙」,前不久在青海黃河源發現的石刻,就被認為記錄了秦始皇使者求長生不老藥之事。肉體永存的問題既然解決不了,便追求用保存的記憶複製AI的自己,也是「想成仙」的高科技翻版。再如疾病,很多病雖不致命,卻難以痊癒,讓人長時間纏綿病榻,行動、思想都受到束縛。又如孤獨,有的人喜歡甚至享受孤獨,但恐怕極少人願意長時間、被動地處於孤獨之中。而當衰老來臨,疾病往往隨之,孤獨亦不甘落後。老、病且孤獨,是死亡的綵排。這個時候,人不僅需要生活的照料,更需要心理支持。
然而,「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俗話不是為「不孝」辯護,而是對現實困境的揭示。許多老人特別是久病的老人,確實承受着身體病痛和親人疏遠的雙重折磨。AI的發明,帶來了曙光。以老人陪伴為功能的AI,掌握老年病的護理知識,能夠實時捕捉「爺爺」「奶奶」發出的身體信號並作出判斷,更重要的是,它還是極有耐心的傾聽者,可以日復一日、毫不厭煩地聽老人講述過去的事,甚至宣洩負面情緒。
當然,「久病床前有AI」,未必是那麼美好。儒家文化浸染下的人,嚮往的是子孫滿堂,如果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竟然落在AI手裏,那和「久病床前無孝子」甚至「絕戶」有什麼差別呢?如今已變老或即將變老的國人,作如是想的恐怕不在少數。不過,形勢比人強,就像工業化使核心家庭成為家庭的主流形態一樣,智能化也會讓AI分擔原本由家庭成員承擔的任務,「久病床前有AI」大概率會成為現實。既然如此,不妨趁早和AI多多接觸,建立「感情」,這樣,即便真到了那一天,陪伴你的AI不用從USB端口接入你的資料現學現賣,想來也就更有可能成為床前「孝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