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家嘴在武漢。
武漢有三鎮,漢口、武昌、漢陽。武漢三鎮分布在長江和漢江兩岸,又相伴東湖、南湖、沙湖。被江河湖泊所環繞,幾面環水,九省通衢,古往今來留下許多意味深長的典故。我曾在武昌東湖一側住過一些年,時常步行到附近一處叫岳家嘴的地方,那裏有熱鬧的超市,人來人往的菜場,公交車站。去得多了,岳家嘴便成了十分熟悉的地名。但最初卻並不知道這地名的由來,以為是從前靠近湖水的漁村或碼頭,比較接地氣的叫法。但後來讀到一些文章,又做了一些尋訪,方知岳家嘴這地名竟然來自八百多年前,因南宋名將岳飛率領的岳家軍駐紮在此而得名。
這讓我聯想到,往往所謂的熟悉不過只是表面,甚至是無知,但可悲的是,一個人很容易滿足慣常的經驗,而常常忽略那些相對陌生卻是珍貴的真諦。
話歸正傳,但說武漢的街巷與古蹟,延生着許多與岳飛將軍相關的民間故事,從八百多年前到今天,那是百姓對英雄最樸素、最真摯的懷念。南宋紹興四年(一一三四年)深秋,剛剛經歷一場血戰,收復了襄陽六郡的神武後軍統制、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岳飛帶着鎧甲染塵的騎兵沿長江東岸南下,馬蹄踏過潮濕的驛道,在鄂州(今武漢)沙湖畔勒住了繮繩。將軍將目光投向前方的湖水,只見這湖與東湖相連,可通長江,淺灘平緩,可為戰船避風港,將軍不禁喜上眉梢。
這地方當時叫做沙湖嘴。
彼時的鄂州,剛從金軍侵擾中喘息,長江中游防務形同虛設。將軍深知,若要守住江南半壁,必須扼住長江水路咽喉,他看中了此處地勢天成,當為岳家軍的水師基地,便令部下在沙湖嘴插下了一面「岳」字旗。
從此,岳家軍在湖畔土嘴上搭建起了營房,開始打造樓船、艨艟,用松木搭起幾丈高的瞭望塔,可以一直眺望長江。湖畔打魚為生的百姓們起初只是遠遠觀望,後來見士兵們從不擾民,甚至還不時幫着百姓修補破損的屋舍,便漸漸主動送來糧食、蔬菜,軍民相處甚歡。鄂州歷經戰亂,大片農田荒蕪,岳將軍下令讓部分士兵在休戰時開墾荒地,實行「兵農合一」,在沙湖周邊開墾出百畝水田,在荒地上種植了大片桑樹。到了秋收時,沙湖的稻田金黃一片,岳家軍將收穫的糧食一部分留作軍糧,大部分送給了貧苦百姓。
紹興五年夏天,鄂州遭遇罕見洪災,長江水位暴漲,沙湖嘴湖水倒灌,眼看就要漫進水軍糧倉。岳飛將軍帶領士兵們築堤擋水,附近村落的百姓自發趕來援助。眾人齊心協力,在土嘴北側築起一道長約半里的土堤,擋住了氾濫的洪水,堤上還種下了耐旱的柳樹,後人稱之為「岳公堤」。
從紹興四年(一一三四年)駐軍鄂州,至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年)被召回的七年間,岳飛率領岳家軍以鄂州為大本營,共發起四次大規模北伐,不僅鞏固了南宋長江中游防線,更不斷收復失地,創下南宋立國以來最輝煌的戰績,金軍驚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將軍府設在了武昌司門口臨江的高台上,將軍不僅率軍征戰,還特意在府外設立了「訴事鼓」,百姓有事便可擊鼓相告,岳將軍只要在府內便會親自過問,替民解難。久而久之,「訴事鼓」成了百姓心中「安心鼓」,只要打從將軍府前過,看到那面大鼓,百姓的心裏就踏實,就覺得這世上有公平正義,有依靠。岳將軍還在武昌城內開設了義學,讓戰亂中的孤兒免費讀書,並要求不僅要讀經書,還要習武藝,司門口附近那條「讀書巷」,日日傳出讀書聲,練武的吶喊聲,聲聲入耳。
岳家軍恪守「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軍紀,漢陽有一處「兵藏閣」,是因岳家軍夜間抵達鄂州時,為避免兵器碰撞聲驚擾百姓,特意將兵器藏在閣樓裏,便被人叫了此名。後來年代久了,方言訛傳為「冰塘角」,但那故事還流傳着。漢陽還有一條「報國巷」,說的是岳家軍在漢陽阻擊金軍,百姓們踴躍參戰,還送來糧草,岳將軍感念不已,揮筆寫下「精忠報國」贈予鄂州父老。百姓們後來建起報國庵,將岳將軍的題字製成匾額高懸正殿,歲歲祭祀。
百姓們愛岳飛的精忠報國,還愛他的忠孝仁義。紹興六年,為兒刺字的岳母姚氏病逝於武昌司門口,岳飛赤腳扶着靈柩,從將軍府一路扶過小東門,路上的石子硌得他腳掌滲血,有人遞上一雙布鞋,卻被岳飛婉拒,他堅持以赤足送母,以表孝心。後來明代重修城門,為紀念岳將軍的忠孝,特意將岳將軍經過的城門命名為「忠孝門」。
駐紮岳家軍水師的「沙湖嘴」,在不知不覺間被百姓稱作了「岳家嘴」,語氣裏是滿滿的信賴。紹興十年,岳飛迎來了第四次北伐的契機,出征那天,岳家嘴湖上的樓船、艨艟威嚴列陣,整裝待發的水軍將士齊聲高喊:「直搗黃龍,還我河山!」水軍從沙湖駛入長江,逆流而上配合陸路大軍,一路收復鄭州、洛陽,直逼開封。只可惜,奸臣當道,朝廷昏庸,十二道催命金牌使得北伐功虧一簣,岳將軍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害南宋都城臨安風波亭,岳家軍也不得不含悲而散。
但岳家嘴還在。岳飛遇害後,鄂州百姓自發在岳家嘴的土嘴上立起一塊無字木碑,每逢忌日便來焚香祭拜。清代《江夏縣志》記載,康熙年間官府曾想將地名改回「沙湖嘴」,遭到百姓強烈反對,最終官府只能作罷。「岳家嘴」這地名就這樣一代代傳了下來。
岳家嘴、讀書巷、忠孝門、報國巷……八百年前傳下來的這些地名,蘊藏着中國人對民族英雄永遠的追思。岳飛將軍曾在鄂州(武漢)寫下《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裏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詞中的悲憤與壯志,至今仍迴盪在長江和漢水兩岸,那一腔怒髮衝冠愛國情,充盈着江城的風骨。如今的岳家嘴興建起草長鶯飛的公園,岳公堤也已融入城市道路,但沙湖邊那幾棵傳說是岳將軍親手栽下的護堤柳,仍然綠意盎然。每到春天柳絮紛飛,湖水輕拍堤岸,似在叫一聲岳將軍,且歸來,再續漢陽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