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焦點新聞/全球創新指數香港排名躍升 金融+創科顯優勢 信貸指標高踞第一

  圖:創新指數香港表現突出分項排名

特區政府近年致力促進創新科技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香港的創新能力獲國際肯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表的報告顯示,香港《全球創新指數》在全球139個經濟體中排名由去年第18位,上升至第15位,在亞洲區保持第5位。香港在多個分項表現突出,例如在支持創新的優勢中,香港在「信貸」分項高踞全球第1位。

商界人士表示,排名上升印證特區政府創新政策方向正確,只要政策持之以恆,同時加強與內地創科產業合作,將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為國家和香港經濟作出更大貢獻。\大公報記者 李永青 黃裕慶 蔣去悄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每年發布《全球創新指數》,評估各個國家與地區在創新能力與成果表現。中國香港以總分51.5,全球排名升至第15位,為2018年以來最高,而在亞洲區排名僅次中國內地、新加坡、韓國及日本。

創新投入、創新產出表現突出

在《全球創新指數》下的兩個副指數中,香港在「創新投入」排名上升至全球第8位,在「創新產出」排名躍升9級至第22位。其中,「創新投入」五個支柱的得分均高於高收入經濟體的平均值,當中「市場成熟度」排全球第2位,「制度」排全球第8位。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在多個分項表現突出,例如在支持創新的優勢中,香港在「信貸」高踞全球第1位,並在多個領域躋身全球前十名,包括「高等教育」(第3位)、「知識的吸收」(第5位)、「信息通信技術」(第6位)、「制度環境」(第9位)和「投資」(第9位)。數據也顯示,香港的研發總開支和研究人員數目持續上升。

排名顯示特區政府推動「金融+創科」相互促進的發展策略,是正確的方向。善用香港全鏈條的籌融資功能優勢,加上港投公司作為「耐心資本」,更好引導和槓桿市場力量加快創科的發展和突破。特區政府大力推廣香港「一國兩制」下包容多元的文化、頂尖的高等院校和國際大都會的生活環境,讓香港更好集聚國際高端人才,支持基礎科研、成果轉化。

廠商會會長盧金榮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排名上升證明創科發展的政策方向正確,特別是在2022年推出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有助推動科研的上、中、下游協同發展。再者,香港鎖定幾個重點發展的創科範疇,包括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醫藥科技、金融科技等都是香港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再配上政府大量資金投入及人才計劃,並與內地創科界深度融合,只要持之以恆,香港有望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為國家和香港經濟作出重大貢獻。

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陳鳳翔向《大公報》表示,香港擁有資金自由流動、法律透明度、完備金融市場、聚集國際資本等獨特優勢,在「金融+科創」上提供重要支持。他認為,香港能夠吸引全球風投機構聚集,為大灣區乃至全國科創企業,提供「從早期融資到上市退出」的全鏈條資本服務。

學者倡深化大灣區科研合作

陳鳳翔認為,創新的核心不僅是專利、論文數量等科研產出,更要重視市場化轉化效率。風險資本是連接「科研端」與「市場端」的關鍵紐帶:它能為初創科技企業提供早期融資、分擔創新風險,加速技術從實驗室到商業化的進程。他建議深化大灣區的「科研+資本」協同,例如可更緊密對接深圳的「硬科技產業集群」(如華為、騰訊的技術需求)、廣州的「科研論文產出優勢」,用資本將三地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市場產品,鞏固「深港穗創新集群」的全球領先地位。

金融界立法會議員陳振英向《大公報》表示,香港近年積極推動金融市場改革,尤其在創新產業融資方面取得良好進展,例如港交所為「特專科企」引入的「科企專線」IPO申請機制,正是讓科企更好地籌集資本的例子,造就香港在「信貸」評分取得全球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