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新聞背後/聚焦改革創新 共創香港未來\卓 銘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將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主題是「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從中可見「改革」依然是特區政府未來施政的核心。當前香港處於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國家「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重要時期,全球經濟格局也迎來深刻變動的關鍵節點,機遇與挑戰並存。如何發揮香港獨特優勢,把握發展主動,是對特區政府的考驗。各界期待並相信,新一份施政報告將展現擔當作為,為香港鋪就更好的發展軌道。

這是李家超任內發表的第4份施政報告,從過去數日各大傳媒報道的內容來看,此次在多個範疇都會有新舉措。例如,從宣布提早發表施政報告,到宣傳片破天荒採用AI技術,透露出一種時不我待、敢衝敢闖的態度。事實上,過去三個月諮詢期中,政府舉辦了40多場諮詢會,各級官員頻頻落區探訪接觸各界人士,收到逾一萬份意見書,展現了社會高度一致的發展認識。

主動作為把握新一輪機遇

當前,「一國兩制」實踐已進入新階段,今天的香港已摒棄政治干擾,社會各界得以團結一致拚經濟、謀發展,加上有中央的堅定支持,各種惠港政策層出不窮,香港未來將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由治及興的動能也會越來越強勁。能否把握新一輪的戰略機遇,需要香港主動創新作為。

其中,國際金融中心是香港最重要的傳統優勢,而打造國際創科中心,則是未來實現產業轉型的主要目標。過去數年在特區政府的帶領和積極推動下,香港在金融創科兩者都取得了不少成果。

例如在金融方面,國家商務部與特區政府去年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服務貿易協議》的第二份修訂協議,並於今年3月起實施,進一步開放內地服務市場給香港企業和專業人士,涵蓋金融服務領域,支持香港金融業融入國家發展,擴大市場准入;由金管局、中國人民銀行以及多國銀行合作開發的多央行數碼貨幣平台mBridge,在去年宣布進入最簡可行產品階段,為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和「一帶一路」跨境結算服務提供重要支持;「跨境理財通」亦於2023年作出優化,擴大投資範圍、降低門檻,並引入人民幣計價產品,支持人民幣國際化。如何用好這些支持政策,更好地結合未來發展趨勢,需要有更多更有針對性的舉措。

在創科方面,特區政府近年更是不遺餘力加大投入。例如去年9月推出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為企業提供上限兩億元的配對資金,支持生命健康科技、AI等領域的智能生產;同時推出「創新及科技基金研究人才庫」等計劃,支持不同企業招聘世界人才。在2023年提出的「產學研1+計劃」,更動用100億港元資助100個團隊商業化,融入國家產業升級大潮。

自特區政府3年前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後,至今已批准逾78000個ITF項目,包括近6400個研發項目,其中光是粵港合作便有440個項目,金額達11.2億港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亦吸引了84家戰略企業落戶香港或擴張業務,市值逾100億元。現時香港已吸引了超過1100家科技公司,金融機構的生成式AI使用率亦達38%,遠高於全球平均的26%。

香港近年來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昨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最新的《全球創新指數》,香港在全球139個經濟體中排名升至15位,位列亞洲第五;而在較早前的百強創新集群榜中,「深圳─香港─廣州」集群更首次超越連續5年居首的「東京─橫濱」集群,躍居全球第一。在今年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香港總體排名亦蟬聯全球第三,居亞洲首位。

以前瞻思維應對未來挑戰

從種種數據中不難看見,香港這些年來之所以能鞏固金融領域的傳統優勢,以及在創新領域上突飛猛進,最重要原因便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由CEPA新協議、「跨境理財通」、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衍生而來的巨大成果,都是因為香港做到深度對接國家政策,對外發揮好「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的結果。這其實也揭示了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十四五」規劃所賦予的「八大中心」定位,令香港在過去數年迎來了全方位的飛躍。

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社會期望特區政府能對發展作出前瞻式思維和宏觀戰略規劃,更好地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表示,「只要我們團結一致、自強不息、抓緊機遇、改革求變,香港一定可以開創更美好的未來」。這體現了政府進一步改革謀發展的決心,同時也是一種呼籲,發展不能單靠政府,全社會各行各業都要有緊迫感,齊心迎接挑戰。各界相信,今天公布的將是一份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引領香港走向美好未來發展的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