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最重要的建設規劃,也是中央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賦予的重要任務。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曾指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包括橫琴、前海、南沙、河套以及北部都會區等建設,是具有『一國兩制』特色的高水平開發建設,和一般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模式完全不同。」
行政長官李家超最新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北都發展措施獲得大篇幅着墨,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決心。報告提出,將成立由行政長官擔任主席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三個工作組,分別為「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以及「規劃及發展工作組」。
與此同時,為打破舊有框架,政府將積極簡化行政流程、拆牆鬆綁,並以新思維採納不同地方的建造方法,以達至既安全又省時省錢的目標,並為加快北都發展訂立專項法例。特首更以「心急如焚」形容其迫切心情,充分彰顯了特區政府發展北都的堅定決心。這份報告中的多項創新舉措,不僅體現了長期規劃的可持續性與靈活性,更精準回應了中央對北都建設所提出的「戰略留白」、「制度創新」以及「規則銜接」等核心要求。
戰略留白:謀定而動,開創新格局
北都發展的其中一個亮點,在於其獨特的「戰略留白」理念。施政報告明確提出,以試點形式推行「分階段開發」模式,參考內地「1.5級開發」概念。這一模式容許初期先建設和營運具先導性的低密度設施,例如零售、娛樂或會議展覽等項目,藉此吸引企業進駐、創造收益和匯聚人流,發揮拉動作用,再落實長遠發展。這一模式精準契合了中央提出的「戰略留白」精神。正如夏寶龍主任所強調,推進大灣區建設時,要謀定而後動,算大賬、算長遠賬,想清楚再幹,實施「戰略留白」,切忌急功近利。
「1.5級開發」有效避免了傳統大規模開發可能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環境壓力,並通過「小步快跑」的滾動發展模式,為北都的未來發展預留了巨大的彈性和適應性。這不僅是物理空間的「留白」,更是發展思路上的「留白」。它意味着北都並非簡單地承接內地的產業溢出,而是要以一種內生式、逐步生長的模式,培育出符合香港獨特優勢、面向全球的新興產業生態。這種發展觀,無疑為香港提供了更具韌性、更可持續、更能夠適應全球快速變化的城市發展新路徑,更符合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定位。
制度創新: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的新高地
北都發展的另一核心,是其在制度創新上的探索。夏寶龍主任曾明確表示:「香港、澳門參與的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建設,都是『一國兩制』下制度型開放的新高地,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制度創新,加強內地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助力國家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施政報告明確提出,要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授權政府制訂簡化的法定程序,包括成立法定園區公司;為園區公司設立專項撥款渠道以注入資金;管理指定地區跨境流動的便捷方法,包括人流、物流、資金流及數據和生物樣本流。
在具體措施方面,多項「規劃銜接與機制對接」的舉措正加速落地。施政報告提出,要引入快速審批制度,採納各地優秀的建築方法,結合海外和內地的成功建造技術、用料和設備等,降低工程成本並縮短工期。而在公營房屋建築物料審批方面,房屋局將逐步引入國家標準,以及對標其他國際標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此外,多項「拆牆鬆綁」的舉措,如加快批出建築圖則、放寬分區大綱圖用途、微調發展參數及加快土地徵收賠償等,都將極大促進工商界參與北都建設。
這些具體措施正是對中央「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理念的精準回應。通過專屬法例的形式,特區政府能夠突破現有法律框架的限制,為北都的發展量身定製一套更為高效、靈活的制度體系。這不僅將大幅提升北都的開發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將為香港與內地的制度融合提供寶貴經驗,使北都真正成為一個制度創新的「試驗田」,為大灣區乃至全國的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範本。
我們對於特首精準推動房屋用途的調整,符合新的住屋需要表示歡迎。其中,城中學舍計劃便利現有商業大廈包括酒店改裝成學生宿舍,且可保留過剩地積比。這有效配合建設國際教育樞紐,增加非本地生比例的目標,並防止本地住宅租金飆升太快。除了商業大廈,建議也把工廠大廈納入城中學舍範圍,以更有效利用和優化現有工廈資源。不少現有工廈已具備基本設施,改裝為宿舍的成本效益更高。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解決民生問題的重大戰略部署。行政長官李家超在記者會中亦提到:「北部都會區已經從鋪墊階段走入發展階段,不容許在時間或程序上輸給對手,工具箱別人有的我們都要有。」這份施政報告不僅描繪了北都的宏偉藍圖,更提供了務實可行的推進路徑,標誌着香港發展已踏入一個全新的里程碑。筆者相信,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特區政府的堅定決心下,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將會更上一層樓,走上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期望特區政府能在接下來的時間高效推進項目落地,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確保北部都會區建設提質提速,實現發展願景。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北京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