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號颶風信號生效期間,有人在巨浪起伏的屯門黃金泳灘游泳,警方接報後到場處理事件。這一幕,說明少數市民的風險意識薄弱,折射出香港有必要加強防災教育。
特區政府一再呼籲市民,惡劣天氣下盡量不要外出,更不要做行山、游水、追風逐浪等危險動作。絕大部分市民積極配合政府的防災措施,但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畫面。有人登上獅子山,並在獅子頭停留;有狀似一家四口在柴灣海旁觀浪,而這發生在前日有母子在觀浪期間被大浪捲入水中差點送命的嚴重事故之後;也有4人僅以白毛巾遮體,在橫風橫雨的街頭跑步。
凡此種種,反映小部分市民缺少對大自然的應有敬畏,這不僅是對自己生命安全的不負責任,也置救援人員於巨大風險之中。事實上,這類冒險行為不是勇敢,而是魯莽;不值得推崇,而是反面教材。有關視頻被曝光,反映了拍攝者對有關行為的不認同。社會輿論強烈批評少數人罔顧社會整體利益,為抗災添煩添亂,傷己害人。對於有家長帶孩子追風逐浪,有網民挖苦有關父母不合格,需要重新「考牌」。這些當頭棒喝,發出了社會主流聲音,相信有助於促使有關人士反省。
抗災是系統工程,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環。隨着極端天氣愈來愈頻繁,加強相關教育的迫切性不言自明。可考慮將防災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系,從小朋友抓起,樹立正確的防災意識和安全價值觀;特區政府也應該定期組織防災演習,讓市民熟悉疏散路線和避難場所,提升自我保護的能力;增強基層的自救互救能力,區議會、三會、關愛隊等要擔負起有關責任。
香港要補好防災教育這一課。當每一位市民都明瞭自身在防災中的角色和責任,當防災互助成為大家的自覺,當惡劣天氣下堅守崗位的人們可得到應有的法律保障,香港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韌性城市,在任何考驗和挑戰前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