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商務部等九部門印發《關於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從五個方面提出19條舉措,積極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服務消費為何如此受到政策關注呢?這背後有着深刻的邏輯和現實原因。
今年以來,官方在出台穩消費政策上,很多都是圍繞提振服務消費展開。譬如,3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把「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作為提振消費的一項重要工作;8月,財政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支持範圍包括餐飲住宿、健康、養老、託育、家政、文化娛樂、旅遊、體育等消費領域,其中大多數都屬於服務消費範疇。此外,政策端還包括增開銀髮旅遊列車、促進家政服務消費擴容升級、支持普惠託育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健康消費等細化措施,多維度引導服務消費發展。
此次印發的措施更是專門針對擴大服務消費出台文件,再度彰顯出對於提振服務消費的高度重視,背後深意至少涉及五個方面。
與商品消費互補 拉動內需
第一,服務消費一頭連着經濟,一頭連着民生,涵蓋餐飲住宿、家政服務、養老託育、文娛旅遊、教育體育、居住服務、健康服務等領域。近年來,中國服務消費保持着較快增長態勢,已成為提振消費的顯性驅動力和重要抓手。官方數據顯示,2020至2024年,中國居民服務性消費支出年均增長9.6%;2024年服務零售額按年增長6.2%,比同期商品零售額增速高3個百分點;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按年增長7.4%,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重為46.1%,按年提高0.9個百分點。
透過數據可以看出,服務消費在中國居民消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很多家庭在家政、健身、旅遊、美容、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支出已經超過了商品消費的支出,這表明中國服務消費有較大的增長潛力,也符合國際經驗上關於消費升級的一般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服務消費呈現高頻次、多元化與高端化的顯著趨勢,與商品消費形成功能互補,共同推動內需市場規模擴張。並且相較於商品消費,服務消費對生產端的帶動作用具有顯著的產業關聯效應。以旅遊業為例,單次旅遊消費不僅直接增加景區門票收入,還通過產業關聯效應,對餐飲、住宿、交通、零售及文化娛樂等多個行業產生帶動作用,對內需市場的拉動效應可謂是「倍增」。
隨着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穩步增長,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服務消費需求呈現從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的特徵。居民消費需求已從滿足基本生活需要,逐步升級為對優質醫療服務、高端教育培訓、文化體驗及智慧養老等領域的更高層次需求。這種消費升級趨勢有望進一步彌補商品消費增長的階段性不足,降低經濟增長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程度,增強經濟增長的穩定性與抗風險能力,使內需真正成為支撐經濟持續增長的堅實基礎。
需求驅動 刺激產業升級
第二,服務消費的擴張,本質上反映了需求側的升級趨勢,這種需求變化可以對供給側形成倒逼,有力推動服務業乃至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特別是居民對高品質、個性化、數字化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可極大地促使服務業加快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加速向現代高端服務業轉型。
例如在醫療服務領域,為滿足居民對便捷化、精準化醫療服務的需求,線上問診、遠程醫療、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快速發展,推動醫療服務行業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邁進;在教育領域,在線教育、個性化輔導、職業技能培訓等創新教育服務模式不斷湧現,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顯著提升了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等。
與此同時,服務消費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可以為製造業升級注入新動能。工業設計、生產性物流、售後運維、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能有效提升製造業的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推動製造業從傳統生產模式向「中國智造」、「中國服務+製造」模式轉型。
創造就業 維繫社會穩定
第三,就業不僅是重要的民生問題,更是維繫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石。服務業作為兼具勞動密集型與知識密集型特徵的複合產業,在吸納就業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已經成為緩解就業壓力、優化就業結構的關鍵領域。
例如中低端服務業領域,餐飲、家政、物流、零售等行業憑藉較低的就業門檻,為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失業人員等群體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有效緩解就業市場的短期壓力。以家政服務業為例,近年來隨着家庭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中國家政服務從業人員規模已突破3000萬人,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高端服務業領域,金融科技、醫療健康、諮詢服務、數字經濟等行業的蓬勃發展,創造大量高附加值就業崗位,如人工智能工程師、大數據分析師、高級醫療顧問等。這些崗位對從業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動就業結構從體力型向知識型、技能型轉變,既適應了勞動力素質提升的發展趨勢,又有效降低了結構性失業風險,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資源保障。
提升生活質量 增民生福祉
第四,經濟學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提升社會整體福利水平,服務消費作為直接關係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領域,已經成為實現經濟增長與民生改善協同發展的關鍵紐帶。
一方面,醫療、教育、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消費的擴大,有效彌補了民生領域的發展短板。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對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通過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等舉措,顯著降低了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壓力,同時也進一步釋放了居民消費潛力。
另一方面,文化旅遊、體育健身、娛樂休閒等享受型服務消費的增長,有效滿足了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消費的幸福感價值。參觀博物館、參與體育活動、觀看文藝演出等消費行為已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服務消費不僅豐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從而形成「居民福利提升→消費增長→產業發展→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實現了經濟增長與民生改善的相互促進。
推動雙循環 締造良性互動
第五,服務消費兼具「連接內外市場」與「激活雙向流動」的雙重屬性。從對外開放維度看,服務消費需求的擴大,能直接對接全球優質服務資源,倒逼國內服務業對標國際標準。例如,居民對高端醫療、國際教育、跨境文旅的需求增長,會吸引海外醫療機構、教育機構來華合作,推動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同時也為國內服務業企業提供學習國際先進經驗的機會,加速自身升級。
而從雙循環互動角度看,服務消費能打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關鍵節點。一方面,國內服務消費升級催生的技術需求(如智慧服務、數字醫療技術),可吸引海外技術與資本流入,補充國內供給短板,完善國內循環產業鏈;另一方面,國內成熟的服務模式(如移動支付、共享經濟服務)可借助服務消費需求的外溢效應「走出去」,例如跨境電商配套的物流服務、數字娛樂服務出海,帶動國內服務品牌與標準走向全球。
此外,服務消費領域的對外開放也能促進內外服務市場競爭與融合,既讓國內消費者享受更多元服務,也推動國內服務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為雙循環不斷賦能。
綜上所述,促進服務消費擴容提質具有多維度的重要戰略意義,不僅有效拉動內需、推動產業升級、創造就業機會,還能顯著提升居民生活福祉,並推動對外開放、助力雙循環良性互動,可謂是驅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在未來發展中,隨着各項政策持續發力和落實,服務消費有望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強大的動力。
(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