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既是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殷切期望,更是香港自身實現更大發展、開創更美好未來的必然選擇。
過去一段時間,儘管社會對此方向已有共識,但部分人士對於「如何融入」「從何處着力」仍存有迷茫,對如何用好香港獨特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升自身動能,實現同步發展的具體實踐,存在一些疑慮。
行政長官李家超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以系統性的規劃和務實進取的姿態,正面回應了這些關切,為香港全面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勾勒出一幅目標明確、路徑清晰的行動藍圖。
發揮香港雙向平台作用
此次施政報告最顯著的特點在於「務實」與「進取」並重。報告不僅提出原則性方向,更緊密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依據香港所能,提出具操作性的落實方案。
以「一帶一路」合作為例,在內地企業「出海」步伐明顯加快的背景下,服務「走出去」的內地企業成為香港的重要機遇——據商務部數據,截至2024年底,中國境內投資者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設立的境外企業已達1.9萬家。特區政府提出驅動「引進來、走出去」雙向策略,發揮香港作為「出海」平台的作用,正是對這一趨勢的積極回應。
值得肯定的是,施政報告以具體舉措推動戰略落地。隨着越來越多內地企業走向國際,香港高度國際化、擁有與海外接軌的法律、會計、金融等專業服務的優勢更加凸顯。
為破解以往兩地信息不對稱、供需錯位的問題,特區政府將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整合投資推廣署、香港貿易發展局及駐內地辦事處資源,組建一站式平台,主動招攬內地企業利用香港平台「出海」。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將親自督導專班工作,協調各政策局及機構,為企業制訂多元方案,切實推動合作落地。
此外,「引進來」方面也有務實部署。報告明確提出,支持內地企業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和財資中心,進行跨境結算、匯款和融資等業務。為增強吸引力,政府將於2026年上半年完成優化相關稅務寬減措施的研究。這種「接地氣」的規劃,使「融入」不再停留於概念層面,而成為可操作、可參與的具體行動。
服務「走出去」企業,對香港而言是重大機遇。一方面,香港可藉此拓展金融、法律等高端服務業空間,伴隨企業「出海」步伐提供專業支持;另一方面,依託「一國兩制」下的低稅制、普通法體系、國際金融中心等優勢,吸引企業在港設立地區總部和財資中心,進一步增強香港「總部經濟」活力與競爭力。
自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將香港打造為「高增值供應鏈服務中心」以來,香港已經吸引更多企業進駐香港。2024年外地駐港企業在香港共設有超過1400間地區總部,其中逾300間來自內地。隨着更多內地海外企業在香港成立地區總部,將有助於帶動香港整體經濟,包括零售餐飲、旅遊酒店、寫字樓等各行業的健康發展。
今天,香港獨特優勢在國家發展戰略中有了更不可或缺的地位。這不僅體現在作為中國企業「出海」的「跳板」,更在於其作為國家整合全球資源、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支點。
打中企全球化服務樞紐
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香港需進一步強化「超級聯繫人」角色,提升「超級增值人」的地位,深化與內地及海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攜手打造「中國企業全球化服務樞紐」,實現內地企業走到哪,香港服務跟到哪。
施政報告的進取心,還體現在香港對自身角色的更高定位。報告不再將香港視為被動的受益者,而是突出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組成部分的能動作用。通過建設「出海」平台,香港既為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獨特力量,也在服務國家所需中提升自身產業能級與國際競爭力。
總而言之,這份施政報告以系統謀劃、具體措施和主動精神,有效回應了「如何融入」的疑問。它表明,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絕非簡單的政策對接,而是一個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推進深度功能重塑的戰略進程。以務實錨定方向,以進取開拓新局,香港必能在國家發展的宏偉畫卷中,描繪出更加絢麗多彩的自身發展新篇章。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