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井水集/韌性城市

「樺加沙」是今年以來全球最強的颱風,香港掛起今年內第二個十號風球。颱風在菲律賓造成4人死亡,在台灣奪走15條人命並有31人失聯,香港則是零死亡。香港抗災能力一直受到國際高度評價,有研究機構更稱讚為全球第一。

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BBC在相關報道中,比較了「樺加沙」對菲律賓、台灣及香港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害,雖然沒有公開稱讚香港的抗災表現,但已意在不言中。

在各個社交平台上,大量網民對香港的防災表現不吝讚美之詞,指出風暴烈度為全球年度之最,但香港的電力、水供應和網絡維持正常運作。在颱風離去的第二天,香港已迅速恢復平時狀態,這被歸功於高效的應變體系。

其實香港抗災能力早就被國際社會視為全球韌性的典範。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UNDRR)曾指出,儘管香港颱風頻繁,但由於準備工作做得好以及強勁的基礎設施,將自然災害對市民生命和財產的損害降至最低。國際紅十字會和國際氣象組織(WMO)亦多次讚許香港在災害管理方面的表現,是大城市防災管理典範。

美國東北大學全球韌性研究所年前曾發表報告,大讚香港防災體系非常高效。該研究所以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為例,在菲律賓造成數百人死傷或失蹤,但在香港這個沿海城市卻是零死亡。相比之下,同時期侵襲美國東南海岸的颶風「佛羅倫斯」,造成了超過40人死亡。報告仔細分析了香港的颱風和暴雨分級制度,配合以清晰指引,比美國的分級制度更有效。

颱風襲港前後的變化,讓人們看到香港這座國際都會應對風浪的強大能力,看到特區政府的管治力和執行力,更看到香港社會團結一致的精神面貌。難怪有許多經歷風災的外國遊客在社交平台貼文,大讚香港是「一流城市」。這場「戰風記」的成效,值得所有港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