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收費暫緩推行期間,社會各界持續推出多方面環保措施,包括幫助商戶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其中,在將軍澳的彩明街市於本月完成翻新後,每個檔戶獲派發容量約20升的指定廚餘回收桶,亦有可掛在貨架上的回收桶,街市職員每兩小時做一次回收,再統一運到有機資源回收中心,轉廢為能。
在彩明街市售賣冰鮮家禽類的檔戶黎小姐說,以往做法是直接將所有垃圾倒入垃圾桶,現時廚餘垃圾有指定的回收桶,且有街市職員定時回收,方便快捷,「做法上有少少改變,不過並不複雜,最重要是每個人都養成環保習慣。」
「垃圾收費不是唯一措施」
售賣肉類的檔戶職員區先生說,見到市民的環保意識普遍有所增強,不少人主動提出用自帶盒或環保袋,膠袋使用數量可較過往減少兩成,「畢竟舊膠袋也能夠照用,其實我覺得未必有需要再推行垃圾收費,市民同樣會越來越習慣做好分類回收。」
售賣冰鮮魚類檔戶職員周女士說,廚餘垃圾最易滋生蚊蟲和產生異味,現時兩小時回收的做法令整體街市環境更加衞生。她認為,垃圾收費很多細節都不成熟,甚至早前有些類似「袋中袋」等的建議,完全與環保背道而馳。
建華集團副主席凌偉漢表示,彩明街市是其集團下首個試行增設廚餘回收桶的街市,未來將逐步推廣至集團旗下管理的30多個街市。他表示,過去兩年社會環保意識整體有所提高,顯示垃圾收費未必是推動減廢的唯一措施。\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