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續三年相約國慶檔,《志願軍》系列迎來終章。9月30日,由中影集團領銜出品、陳凱歌執導的電影《志願軍:浴血和平》在內地上映,不同於前兩部,第三部解鎖抗美援朝戰爭「邊打邊談」的全新戰局,讓觀眾看到更多維度的博弈與較量。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中國電影家協會原秘書長饒曙光對《大公報》表示,這部影片實現從單一英雄到群體英雄的敘事躍升,使志願軍的精神譜系在多重人物、多種命運交織中更加立體,而影片工業級的製作水準,更是高度還原了歷史。
據專業機構預測,主旋律影片今年仍將是國慶檔的票房保證,《志願軍:浴血和平》料貢獻三成以上票房。\大公報記者 張 帥
作為《志願軍》系列電影的收官之作,《志願軍:浴血和平》將鏡頭鎖定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後至停戰協定簽署前這一關鍵歷史節點,以雙線敘事為核心,將血火瀰漫的前線與針鋒相對的談判桌並置,形成戰爭與外交兩種場域的同頻交織,突顯「以打促談」的邏輯與和平的沉重代價。
《志願軍》三部曲層層遞進
饒曙光認為,《志願軍》三部曲的推進邏輯並非單純的時間遞進,而是價值觀與戰略思維的層層延伸:第一部《志願軍:雄兵出擊》回答了「為何而戰」這一歷史命題,第二部《志願軍:存亡之戰》突顯志願軍「以戰止戰」的犧牲精神,第三部《志願軍:浴血和平》則「以打促談、以實力換主動」為核心邏輯,在雙線敘事中完成戰爭與外交的同場呈現,揭示和平必須依靠實力與犧牲支撐的硬邏輯。
「在延續前兩部群像塑造與細節刻畫的基礎上,影片進一步拓展人物陣容,既有貫穿全系列的熟悉面孔,也有新角色加入,使多重戰場與多重視角相互映照。」饒曙光指出,《志願軍:浴血和平》將軍事行動與外交博弈置於同一敘事框架之中,揭示和平背後所依託的堅韌意志與犧牲精神,為三部曲的精神主線畫下厚重而深刻的句點。
製作升級更具沉浸感
據悉,影片在攝影、美術、後期特效等環節全方位升級,戰場煙火、兵器、地形、服裝、指揮部與談判場景均高度還原歷史,通過在真實場景中組織大規模群演與後期特效相結合的方式,營造出強烈的沉浸感。
「影片在影像質量上實現全面提升,以新主流大片的工業級製作水準構建出了極具衝擊力的銀幕世界,讓觀眾直觀感受到志願軍逆勢而行、奪取主動的強大氣場。」在饒曙光看來,這種工業化水準的影像呈現,使影片在戰爭片中展現出紀實力量的同時,也實現了文化記憶的深度延展。
1950年深秋,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保家衛國。時隔70餘載,第十二批30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日前由中國空軍運-20專機接運回國。
饒曙光稱,《志願軍:浴血和平》最具感染力的片段就是烈士遺骸回國,飛機接回烈士骨灰、祖國以最高禮遇迎接,既展現「落葉歸根、魂歸故土」的民族情感,也將「烈士精神永存」的價值定格在觀眾心中,用溫暖與希望收束全片的悲壯底色。
內地影院的排片數據顯示,《志願軍:浴血和平》首日排片佔比在35%以上。專業機構預測,主旋律影片今年仍將是國慶檔的票房保證,《志願軍:浴血和平》料貢獻三成以上票房。
影片何時在香港上映,目前暫未有確切消息。本地一間影視機構的負責人對大公報記者表示,《志願軍》前兩部都已在香港上映,預計完成到港的檢查分級流程後,第三部屆時將與觀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