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館藏擷英/西王母玉兔搗藥龜鈕銅印\閒 雅

  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藏一方東漢龜鈕銅印。

下周就是中秋節了。每逢佳節,明月高懸,「玉兔搗藥」的傳說總會浮現在人們心頭。月宮之中,玉兔與西王母的形象,早已成為中國神話與節慶文化不可分割的意象。其實,這段文化想像自先秦時期便已萌芽,於漢代文物中更見具體而微。

屈原《天問》有言:「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其中「顧菟在腹」即被後世解讀為月亮中有一隻回望的兔子。這一想像或源於古人對月球表面的觀察:月面陰影斑駁,被認為形似蟾蜍與兔;又因兔子妊娠周期約三十天,與月亮圓缺的周期相近,於是產生月兔相連的聯想,甚至有「兔望月便會懷孕」的說法。自西漢以降,月中奔兔成為藝術紋飾的常見題材,廣為流傳。

至東漢晚期,「玉兔搗藥」的形象逐漸浮現,並成為月宮傳說中的重要角色。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藏一方東漢龜鈕銅印(附圖),印面所見,一隻玉兔跪坐搗藥,旁設一台,台上坐一人,頭戴雙勝飾物,應為西王母。此圖像獨特之處,在於玉兔與西王母體量相若,反映出當時傳說中兩者地位的平等。相比之下,後世文物中玉兔漸趨渺小,西王母則更顯尊崇。

這種圖像的變化,亦與文獻發展的脈絡相呼應。《淮南子》記載羿向西王母求取不死之藥,後來嫦娥盜藥奔月,於是月宮、仙藥、玉兔三者緊密相連。

這方東漢銅印,如同一枚「時間膠囊」,封存了古人對月宮的奇幻想像與對永生的追問。中秋將至,當我們仰望明月時,不妨想像那隻兩千年前的玉兔,仍在月宮裏執杵,搗着永恆的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