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將至,想找應節的寫作題材,第一時間想起月餅盒。不好月餅的我,對那又貴又甜的應節食物沒大興趣。至於為何月餅盒在我腦海立時浮現,應該跟兒時聽媽媽及不少婦女說的一個都市傳說有關。
話說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一般市民的物質生活還沒今天那麼豐富,因此不少家庭都會珍惜各類物資,廢物利用,月餅盒就是其中一個經典例子。家家戶戶每年吃過月餅,都會將四方形的鐵盒留下,有的用來放針黹工具,有的用來放別的零嘴餅食,但不少婦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就很喜歡拿月餅盒來收藏重要物品,例如圖章、存摺和私房錢。故此,常常聽到人們口耳相傳,某個婦女親友街坊,在打掃家居時不慎或被家人以為是舊物,丟掉了過時的月餅盒。由於盒中存有大量現金及首飾,所以損失慘重,極度傷心。
每次聽到成年人說這事時,他們都會互相提醒不要輕易丟掉家人,特別是長者,藏在家中、藏在睡床下的月餅盒,避免損失。聽得多了,中秋月餅盒就在我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在我成長的階段,人們已流行將貴重財物放在銀行保險箱,甚或乾脆買個夾萬置於家中。相信現在已沒人對鐵製月餅盒有昔日那種無謂可笑的恐懼,棄置月餅盒也不需擔驚受怕了。
現今月餅的款式層出不窮,包裝更是各出奇謀。有的沿用金屬盒子,也有不少用設計精美的紙盒或皮革盒包裝,美輪美奐得有點過度,不符合環保原則。其實從前一個盒面有嫦娥或牡丹的簡單鐵盒,人們尚且珍惜地循環再用,無疑是美德。如今人人說不要浪費資源,但月餅盒的設計卻越來越跟環保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