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國產「人造太陽」 2030年用核聚變發電

  圖:杜瓦是BEST的核心部件,如巨型「高真空保溫瓶」。杜瓦底座落位安裝完畢後,主機核心部件將陸續進場安裝。按計劃,BEST將於2027年底建成。

【大公報訊】國產「人造太陽」,邁步「能源用之不竭」終極夢想。10月1日,位於安徽合肥的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項目建設取得關鍵突破。BEST裝置主機關鍵部件──杜瓦底座研製成功並順利完成交付,成功精準落位安裝在BEST裝置主機大廳內,標誌着項目主體工程建設步入新階段。2025年5月,BEST的總裝工作正式啟動,預計將在兩年後建成,並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實現聚變能發電演示,到2030年有望通過核聚變點亮第一盞燈。

「人造太陽」Q&A

技術難度高?

•1億攝氏度比太陽中心溫度高出數倍,科學家研發托卡馬克裝置,利用強磁場形成環形「磁籠」,將高溫等離子體懸浮在真空室中央,使其與容器壁完全隔離。

聚變能高效?

•將較輕的原子核聚合反應而生成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巨大能量,用1升水「釋放」燃燒300升汽油的能量。氘氚聚變作為能源,具有明顯優勢。

BEST有多先進?

•杜瓦是BEST的核心部件,就像巨型「高真空保溫瓶」,為在零下269攝氏度工作的超導磁體提供隔熱保護,使其更好「約束」上億攝氏度高溫等離子體。

AI大派用場?

•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將破裂預測、平衡反演代理模型、邊緣局域模實時識別與控制等人工智能模塊應用於核聚變裝置的控制運行,有效解決部分控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