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對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設置專項規劃,以高規格統籌、創新性模式為香港發展「開新篇」。
特區政府於2023年10月公布了《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北都被視為破解香港住房、醫療、就業等民生難題,推動青年發展的新引擎。但自綱領公布以來,建設進度未如社會熱切期望。部分業界人士、專家學者分析把脈這一問題並歸結為三點:
一是管理職能分散。特區政府先後成立了「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和「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這些機構只能發揮協調職能,不具有決策和行政審批職能,北都發展所需資源仍由不同部門審批,機構層級低、信息傳遞存在梗阻、統合各方能力弱。
二是建設速度緩慢。自行動綱領公布以來已經一年半,許多基建項目還停留在紙面上。有業界專家表示,香港建設一條23公里長的道路需要12年,而廣東建設一條30公里長的跨海通道僅需5年。從設計到施工、驗收的各項流程拖沓,尤其是不同部門的審批程序耗時長。
三是工程造價昂貴。北都建設中基建需求龐大,規劃了多條跨境鐵路、港鐵支線、公路幹線等交通基礎設施和大量住宅、商業、科研設施等,這些工程涉及土地平整、地質處理、環保評估等複雜環節,且香港工程成本(不計地價)位居亞洲第一,是深圳的5至10倍,建設成本居高不下。
高規格統籌簡化程序
可喜的是,新發表的施政報告明確表示會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並為此推出系列重大改革創新舉措。在筆者看來,對於北都發展的難點和堵點,李家超特首正下大力氣針對性加以解決。
亮點一:統籌機構高規格。北都發展委員會由特首直接領導,下設三個工作組,大大提升政府內部和社會各界對北都開發的重視,更聚合跨部門間協調能力,齊力攻堅、一抓到底。
亮點二:行政程序大簡化。為北都設立「特區式」專屬快速審批制度、靈活批撥土地,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設計不同融資方案,可靈活採用不同的建築技術和設備等,都有助於拆牆鬆綁、提速增效,讓規劃藍圖盡早轉化為實體成果,以吸引企業落戶和投產。
亮點三:分段多元快開發。深圳前海首創了「梯級土地開發模式」,對於尚不成熟或未明確用途的土地,通過0.5、1.5級開發建設綠地、公園、簡約房屋,快速形成城市形象;對於具備條件的土地進行2.0階段精細化建設,包括住宅、寫字樓、服務配套等,形成城市標準形態。北都此次試點推行「分階段開發」,容許初期先建設和營運具先導性設施,如零售、娛樂或會議展覽等吸引人流和產業,以「戰略留白」的理念小步快跑,根據不同階段的情勢需要滾動發展。
今年以來,特區政府一直在加快北都的開發建設,加快項目審批程序;加快徵地、平整土地,加快河套香港園區、新田科技城的土地交付,為創科發展提供載體;加快招引企業,努力推動產業進駐,已有近30間企業深入商談落戶;進行洪水橋、粉嶺北、新田科技城三個「片區開發」試點,更好地借助市場力量,減少政府財政支出;為加快北環綫建設引入一系列新做法,包括「引入內地標準、做法及資源」,降低造價提質增效。施政報告為這些特區政府已經付諸實施的行動再按下加速鍵。
將成「雙城三圈」核心地帶
隨着施政報告的出台,北都加速發展已成為香港各界的共識。李家超特首決心堅定,「北部都會區已經從鋪墊階段走入發展階段,不容許在時間或程序上輸給對手,工具箱別人有的我們都要有。」政府各個部門合作熱情高漲,發展局與其他政策局、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引進辦)及投資推廣署等攜手合作,共同推廣北都,落戶企業數量未來更會不斷上升,「將有爆炸式發展」。企業投資參與意願積極,包括恒基地產、新鴻基地產、新世界發展、信和置業、會德豐地產、華懋集團、太古地產等知名地產商提交片區開發意向書;內地央企行業龍頭如華潤、招商局、中信、中國鐵建(香港)、中海外等公司均在各自領域積極投身建設。社會各界對北都發展充滿信心,多個政團社團、商會、專業界人士表態支持,民建聯認為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等措施對推進北都發展有極大幫助,香港中華總商會表示將進一步推動北都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源深度融合,香港測量師學會肯定北都引入「按實補價」機制,等等。
我們有理由相信,北都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雙城三圈」的核心紐帶,依靠創新科技、現代物流及高端專業服務等產業,一方面與深圳加深融合,發揮「雙城」聯動的優勢;另一方面依託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建構全新產業布局,開拓多元就業發展機會,全面提升香港競爭力,助力香港為國家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