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遊艇經濟1/遊艇自由行 增5過夜泊區

  圖:為配合發展遊艇經濟,海事處將於2026年下半年起分階段推出三項拆牆鬆綁措施。圖為香港仔南避風塘,政府計劃進行擴建。\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編者按

香港擁有1180公里海岸線、263個島嶼,有優勢成為亞洲遊艇樞紐。施政報告提出發展遊艇經濟,並提出增加遊艇泊位、為遊艇訪港拆牆鬆綁、推動粵港澳「遊艇自由行」等。

特區政府相關部門如何落實發展遊艇經濟措施?還需哪些配套?《大公報》今日起推出「遊艇經濟」系列報道,為推動本港遊艇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發展遊艇經濟,並透過放寬訪港「遊艇自由行」要求、擴展船長考核機制至香港境外,以及設立一站式遊艇訪港申請系統,為發展遊艇經濟拆牆鬆綁。遊艇業界認為方向正確,並期待政府有關部門盡快落實措施,有效推動遊艇經濟。

海事處處長王世發日前接受《大公報》獨家訪問,預告海事處將於2026年下半年起,分階段推出拆牆鬆綁措施,並透露海事處已為「遊艇自由行」物色了五個過夜錨泊區。\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王世發表示,香港的海岸線總長逾1100公里,還有263個島嶼,山海資源豐富,非常有條件發展遊艇經濟,「施政報告提出遊艇經濟規劃,海事處一定會全力積極落實。」

新增泊區可泊110遊艇

施政報告提出放寬訪港「遊艇自由行」要求,王世發表示,以往外地遊艇訪港,須提前在遊艇會或碼頭預留泊位,入境後只能在申報的位置停泊,不能隨意前往其他區域,若遊艇要在多個區域航行,須滿足泊位及船長資質要求,「從過去五年的紀錄看,入境遊艇在香港平均停留35天。這35天裏若想自由航行,例如今天去西貢、明天經維多利亞港去香港仔、後天到南丫島,需由遊艇會或碼頭出具證明,確認遊艇夜間會在此停泊;我們亦要求船長具備本地水域航行知識。」

落實拆牆鬆綁措施後,訪港遊艇毋須在遊艇會或碼頭預留泊位,亦可在香港自由航行及在政府指定水域停泊。王世發表示,海事處已預留了五個地方作為遊艇錨泊區,分別是赤柱灣、大潭灣、淺水灣、大澳和企嶺下海。若以40米長的遊艇為例,該五個灣區共可停泊約110艘遊艇。

為配合自由航行安排,海事處會建立「遊艇動態監察系統」,訪港自由航行的遊艇,船上必須配備VHF(甚高頻通訊器材)、AIS(自動識別系統),分別用於船舶通訊及定位,「有了這兩種設備,我們就能即時掌握每艘遊艇的位置和動態,而該系統有助我們計算泊位容量、監察設備故障及違規行為,以及即時預警及救援。」

此外,海事處將船長「本地水域知識」考核機制擴展到香港境外。王世發表示,海事處現已與內地八家考試及培訓機構洽談合作安排,日後訪港遊艇的船長,可以透過參加獲授權的機構的考試,或經短期培訓及評估後,獲得在香港水域航行的資格。

王世發強調,獲授權機構是經內地海事局授權的官方機構,安排會跟足海事處的品質管理系統。海事處會派人到機構現場監察考試流程、培訓品質,試題由海事處統一提供。海事處未來會逐步把這種合作擴展到境外,例如新加坡、澳洲等地。

至於提升電子業務系統,容許訪港遊艇提前一站式提交入境資料,以便相關部門進行預先審核。王世發表示,目前訪港遊艇須提前24小時,透過電郵、傳真等向海事處做「到達前知會」,申報船舶參數、載客人數、入境目的、停留時間和停泊地點等,還須向入境事務處、香港海關、衞生署等相關部門辦妥關務手續。升級後的電子業務系統,可實現「一站式申報」,在平台提交所需材料後,系統會自動將文件傳給相關部門,毋須再分頭辦理。目前電子業務系統僅限代理使用,未來會放寬讓船東或船長可直接操作,便利訪港遊艇。

自動化監管 免額外人手

「(拆牆鬆綁措施)沒有統一的啟動日期,我們會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王世發表示,相關安排不涉及法規修訂,其中設立遊艇動態監測系統及升級電子業務系統,預計明年下半年陸續推出;至於授權內地相關機構為當地船長進行考試及提供短期培訓課程,談妥一間就公布一間。

王世發表示,落實拆牆鬆綁措施毋須額外增加人手,因為科技有助實現自動化監管,例如遊艇的AIS系統若損壞或被關閉,遊艇動態監測系統會自動預警,不用人工逐個排查,「正是因為科技進步,我們才能在減少人工干預的同時,更精準地保障安全,進而實現拆牆鬆綁。」他強調,拆牆鬆綁措施是「多方溝通、共同推進」的結果,包括與其他政府部門的協調、聽取業界的意見等,「我們沒有水晶球可以預測拆牆鬆綁後會有多少遊艇來港,但有需要時我們會檢討泊位安排、優化流程,方便業界運作,進而推動遊艇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