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10月4日,日本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高市早苗在執政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勝出,成為自民黨歷史上首位女性總裁。按照日本政治傳統,她極有可能成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這不僅標誌着日本政治格局的重大變化,更給中日關係帶來高風險,令雙邊關係雪上加霜。這不是危言聳聽。日本首相石破茂4日表示:「希望她能引領日本不偏離正確方向。」
高市早苗作為右翼政客代表,長期否認二戰日本侵略歷史,屢次參拜靖國神社,鼓吹修改和平憲法,主張將自衛隊升格為「國防軍」。在台灣問題上,她曾公然聲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挑戰中國核心利益。
高市早苗的政策主張將給中日關係帶來高度風險。她提出大幅提升國防預算至GDP的2%以上,加強技術出口管制,嚴格審查外資併購,構建對華經濟防火牆。這些政策若實施,將直接衝擊中日年均超過3000億美元的貿易規模,導致中日經貿關係進一步惡化。今年1至6月,中日雙邊貿易額超過1521億美元,同比增長2.5%,若高市早苗上台,可能扭轉這一趨勢,雙邊貿易額可能轉升為降。
日本難承受危險右翼實踐
在地緣政治層面,高市早苗主張與美國深化軍事協作,推動在西南諸島部署導彈,構建對華包圍圈。這將使亞太地區安全局勢更加緊張,加劇中美日三方之間的戰略互疑,預示着地區緊張局勢可能進一步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高市早苗的極端反華和頑固右翼立場,內地一些民眾反而希望她出任日本首相,看她就職後如何兌現其「反華承諾」。這也意味着,中國人對日本政壇的亂象早就習以為常,對日本右翼政客的言行錯亂也早就脫敏。因此,對高市早苗的當選,採取的是聽其言、觀其行的立場。當然,這也凸顯中國民眾對日本的普遍自信。中國人可以笑看高市早苗的右翼表演,日本人卻難以承受高市早苗危險的右翼實踐。
事實上,高市早苗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政治困境。自民黨在國會參眾兩院均未達到多數席位,這意味着高市早苗即使當選首相,也將面臨執政基礎薄弱的挑戰。此外,她激進的對華政策可能受到黨內溫和派和日本民眾的反對,實際推行難度較大。日本民眾中有反對捲入台海衝突的聲音,這將對高市早苗的政策實施形成制約。
對於中國而言,高市早苗的上台或是一個挑戰,但並非無法應對。中國外交部上月宣布對日本參議員石平實施制裁,表明了對日本右翼勢力的明確態度。同時,中國將繼續加強與其他地區國家的合作,如東盟、韓國,以對沖日本政策風險。在外交層面,中國也會加大爭取日本經濟界親華派支持。
因此,高市早苗上台後,不得不調整其對華立場,即實行「表面強硬、實際調整」的務實政策,大體概括為:在歷史認知和台灣問題等政治領域,高市早苗將保持強硬立場,甚至可能進一步升級,但經濟領域則會採取更為務實的態度。
膽敢觸碰政治紅線必遭反制
畢竟,中日雙邊貿易額年均超過3000億美元,日本對華出口依賴度達25%,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這種深度相互依存關係使得高市早苗難以完全實施其激進的強硬政策,因為堅持對華強硬政策,不只破壞中日關係,更可能導致雙邊貿易額下降,損害日本企業利益。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希望日方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各項原則和共識,信守在歷史、台灣等重大問題上的政治承諾,奉行積極理性的對華政策,把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定位落到實處。
高市早苗的上台,可能使中日關係從傳統的「政冷經熱」滑向「政冷經涼」,兩國企業界的合作動能會因政治風險上升而受挫。此外,日本更有可能成為亞太地區新的「火藥桶」,無論從區域和平穩定還是基於中日兩國利益。因此,高市早苗應適應新角色的變化,即從高調魯莽的右翼政客轉變為理性務實的執政者,推動中日關係回歸正常軌道,避免將東亞地區拖入對抗漩渦。須知,尋求共贏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而對抗只會帶來雙輸結局。關鍵的是,她能否逃過日本首相「短命」的魔咒?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