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積極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與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經民聯日前發布「香港基礎教育產業化研究報告」,提出推動香港教育產業發展的五項建議。筆者認為,發展國際教育樞紐不單是發展一個產業,對於香港發展更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其一,香港不論專上教育和基礎教育都具有獨特優勢,對海內外學子都有很大吸引力,教育產業可以成為香港經濟一個新引擎,為經濟注入新動能。其二,教育產業化是一個完整體系,香港過去在產業化上重專上而輕基礎,等如自斷一臂,當前應盡快補上基礎教育產業化這一塊,打造完整的教育產業生態鏈。其三,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是中央對香港的重要定位,發展國際教育樞紐將可為香港和國家吸納大量人才,長遠更有利香港打造成千萬人口級別的大都會,這是香港由治及興的重中之重。
研究推動基礎教育產業化
施政報告提出,教育局將以試點形式容許直資學校申請上調班級數目及每班學生人數,透過學生自資入讀模式,加大錄取持學生簽證的非本地學生。這等於是以「先行先試」、有序推進的方式,推動香港基礎教育的產業化。經民聯的研究報告,亦聚焦在基礎教育產業化之上,就着教育產業發展思維、簽證政策、學生宿舍、DSE制度等提出五項建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前瞻性。
教育產業已經成為各個先進經濟體的重要朝陽產業,可以為當地經濟社會帶來巨大的效益。英國作為世界上教育服務發達的國家之一,在2020至21年度英國高等教育機構的總收入超過400億英鎊,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海外學生的學費。同期,教育產業亦為澳洲經濟帶來了超過290億澳元的增長。英國教育部和國際貿易部更在2019年3月發布了《國際教育戰略(IES):全球潛力、全球增長》,設定到2030年要達到兩大目標:包括將教育出口額提高到每年350億英鎊,以及將每年在英國高等教育系統學習的國際學生總數增加到60萬人。
新加坡早在上世紀末就提出了建設地區教育中心的構想,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在2002年更提出「環球校園」(Global Schoolhouse)計劃,目的是在全球教育服務中分得一杯羹,這反映各先進經濟體都高度重視教育產業的發展,並且視為經濟主要引擎,香港絕不能落後於人。
香港在推動教育產業化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完全有條件打造成國際教育樞紐,關鍵是要解放思想,在政策上全面推動。對於香港的教育優勢,過去講得較多的是專上教育。固然,香港是全球唯一擁有五間百強大學的城市,科研實力雄厚,北都大學城的發展將進一步強化香港專上教育優勢。但其實,香港在基礎教育上同樣深受外地學生歡迎。香港提供中英雙語教學環境、教育制度與國際高度接軌,師資優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更加備受國際廣泛認可,可直接報讀海外300多間大學,這些都令到香港的教育制度對於非本地學生尤其是內地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一直以來,推動教育產業化的方向主要聚焦在專上教育,其中一個考慮可能是擔心擠佔本地學生的學額,但數據已經顯示,專上教育學額足夠滿足本地學生升學需要,所謂擠佔教育資源的說法並不成立。教育產業化是一個整體,很多學生到外地留學,往往是「一條龍式」由中小學一直升讀到大學,香港的教育產業如果沒有基礎教育一塊,等如是缺了重要一環,不利於與其他地區競爭。
當前地緣政治衝突和經濟不確定性加劇,全球教育格局加速重構,香港更應把握發展機遇,解放思想,全面推動基礎教育產業化,在保障本地學生升學的同時,撥出更多學額予非本地生來港就讀,並且做好簽證、住宿等相關配套,全面推動香港基礎教育產業化。
打造人才高地配合北都建設
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中央高度重視香港的人才工作,多次強調要在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特區政府近年亦全力「搶人才」,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港。隨着全球知識密集型產業和創新型經濟的發展,引進國際高端人才已經成為各地推動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吸納國際高端人才,提升香港總體人口,長遠打造成千萬級人口的大都會,關係香港長遠發展,是香港重大的發展戰略。推動教育產業化,不單是為香港培育一個朝陽產業,更是為香港吸才引才育才提供重大的支持。
隨着北部都會區的建設,香港完全有條件容納千萬級別的人口,而教育產業化正是香港人口政策的重要配套,從中小學開始吸納學生來港就讀,經過十多年的學習,有助增強其歸屬感,從而更願意留港發展。通過教育產業化,可以為香港帶來大量高質量人口,不但有助拉動香港經濟增長,為香港發展「八大中心」等戰略產業提供大量優秀人才,而且更可發揮「虹吸效應」,凸顯香港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對於香港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教育產業化是香港人口政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議特區政府成立高層小組,全面制訂香港的人口政策,出台「打造香港成為千萬人口級別大都會白皮書」,針對打造千萬人口級別的大都會,在入境、教育、房屋、醫療、就業、經濟、社福等不同範疇提出配套政策,將香港建設成國際高端人才基地、高質素的千萬級人口大都會,為香港發展打開全新局面。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