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是民族的集體記憶,是國家認同的根基與文化傳承的載體。
香港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歷史教育的發展直接關係到年輕一代對國家與民族的認知、對「一國兩制」方針的理解,以及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擔當。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動高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課程改革,旨在通過優化課程框架、豐富教學內容、強化價值引導,幫助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厚植家國情懷。
自1997年回歸以來,香港歷史教育在實踐中面臨諸多挑戰。首先,長期受港英管治的影響,部分教材與教學內容仍帶有西方中心主義的視角,側重於碎片化的史實敘述,而缺乏對中國歷史整體性與連續性的深入探討。例如,在講述中國近現代史時,往往強調負面因素,而忽略國家所取得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與社會治理成就。過去這種片面化的敘述,容易導致學生對國家發展歷程產生誤解,削弱其民族自豪感。
樹立正確國家觀念國民意識
更值得關注的是,歷史教育的缺失與扭曲,曾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香港青年的身份認同困惑。2019年的黑暴暴露出小部分年輕人對國家歷史與發展道路的疏離感,對「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的內涵理解不足。這說明,歷史教育不僅是知識傳授,更是價值觀塑造的關鍵環節。唯有通過全面、客觀、深入的歷史學習,青年才能理解香港與祖國血脈相連的關係,從而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與國民意識。
這次課程改革以「強化歷史教育、培養家國情懷」為核心目標,對中國歷史科與歷史科的內容進行了系統性優化。在中國歷史科方面,課程分為「中國古代史」與「中國現代史」兩大部分,其中現代史部分新增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單元。這一調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價值。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件,它不僅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與解放,更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新增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單元,將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黨的初心與使命——為人民服務、為民族謀復興。從抗日戰爭的艱苦卓絕,到改革開放的經濟奇跡,再到新時代的脫貧攻堅與科技創新,中國共產黨始終是國家發展的核心領導力量。對香港學生而言,學習這些內容不僅是知識的補充,更是對國家發展邏輯的掌握。只有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選擇與實踐成果,青年才能認同「一國兩制」的科學性與必要性,並自覺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單元的設置,旨在讓學生全面認識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從「一帶一路」倡議的全球影響,到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從科技創新如北斗導航、「嫦娥」探月,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這些內容展現了中國模式的獨特優勢與生命力。對香港青年而言,學習新時代的發展歷程,有助於他們跳出西方話語的桎梏,以更自信和開放的態度看待國家的進步與未來。
突破傳統教育模式局限
在歷史科方面,新課程增設了「現代世界的形成」與「中國與世界」等單元,注重從全球史觀角度分析歷史事件。「中國與世界」單元強調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轉變,從被動融入國際體系到主動參與規則制定,這不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培養其跨文化理解能力與國際視野。
歷史教育應突破傳統教科書的局限,充分利用多媒體、虛擬現實(VR)、網上資料庫等新技術,重現歷史場景,增強學生的沉浸式體驗。例如,通過拍攝東江縱隊抗戰紀錄片、製作改革開放口述史專題,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歷史的複雜性與真實性。此外,教育局可與內地文博機構合作,引入高質量數字資源,如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網上展覽,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
香港高中歷史課程的改革,是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教育探索。它不僅是對歷史知識體系的完善,更是對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與價值觀的重塑。通過優化歷史教育,香港青年將更清晰地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內地同胞的責任,也是包括香港在內全體中國人的共同使命。唯有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前途相結合,才能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進程中找到自身的價值與方向。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創會主席兼永遠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