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造業界形容是次「剪螺絲」事件嚴重,認為總承建商、分判商和監工也有責任。有結構工程師指出,螺絲被剪短的補救方法,可以透過焊接連繫,連接孔被人擅自擴大,也可以燒焊填回或補板,但也可能需要整個組件拆卸重做。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昨日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在香港沿用多年,一般而言,構件長度和組裝位置,全部經過工程師仔細計算,再由屋宇署審批圖則,並由大判管工、二判施工、政府顧問工程師負責驗收,大判肯定是失職,二判和驗收的人也是責無旁貸。
事件重點之一是事件動機,外界懷疑會否源於建築工人手勢馬虎或愉懶惹禍。周思傑解釋,剪短螺絲和擴大連接孔,並不會簡化工序,相反是要更花費力氣和時間,並要動用機械才可以完成,所以他推斷可能是組裝對接時,組件之間不完全脗合,但負責監測和驗收的人沒有及時糾正,導致問題愈來愈多,建築署仔細巡查後發現結構組件已被改動,「我想當中整條鏈(組裝線)有漏洞,是否(有人)疏忽了?必須找出來加以杜絕,才能夠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強調,香港建築結構的安全系數相當高,涉事的簡約公屋結構仍安全。香港工程師學會結構分部前主席陳世昌指出,整個安全系數包含很多情況,例如過重荷載,難以簡單地一概而論,失去的螺絲可以透過焊接連繫,連接孔被人擅自擴大,也可以燒焊填回或補板,由於現階段不知道出問題的深入程度,最差情況可能需要整個組件拆卸重做,才能夠達到設計的原本要求。\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