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青評後浪/香港新型工業化的戰略契機\羅 崑

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亦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科技革命浪潮洶湧的背景下,香港如何抓住新型工業化的機遇,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實現突破新局面,是當前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新質生產力是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着力點,香港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數年,特區政府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等做了大量工作。截至2024年,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已為超過200家有潛力或具代表性的創科企業在港落戶或擴展業務提供支援,引進辦至今共引進了84間從事前沿科技的重點企業,預計未來數年合共為香港帶來約500億元的投資,創造超過2萬個就業機會。

建立灣區產學研投協同機制

事實上,新質生產力將會是國家在「十五五」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堅持全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並舉,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香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2023年香港「製造及新型工業產業」的增加價值達768億元,較上一年上升7.6%,約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6%,顯示香港新型工業發展已初見成效。政府並透過提速建設第三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下調「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申請門檻,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等舉措,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

在人工智能領域,政府承諾在2025年底啟用AI超級計算中心,並成立「AI效能提升組」的督導下,在明年內就公務上的數據分析、客戶服務及文書工作等推出不同AI工具。同時,預留10億元在明年設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促進AI上游研發、中下游成果轉化及開拓應用場景。這些措施為香港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創造了良好條件。

基於對當前形勢的深入分析和香港經濟轉型的綜合考量,筆者提出三項建議:

第一,建立灣區產學研投協同機制。建議設立「十五五創新協同基金」,專門支持跨境科研合作項目,重點聚焦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15個領域。同時,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推動香港的基礎研究優勢轉化為區域產業競爭優勢。

打造「香港智造」認證制度

第二,打造「香港智造」品牌。借鑒新加坡、德國等地的經驗,將發展高端製造業作為長期戰略。建議在北部都會區建設「香港智造示範區」,重點發展生物科技、半導體、高端裝備製造等知識密集型產業。通過提供長期土地使用權、稅收優惠、人才支持等一攬子政策,吸引全球頂尖製造企業在港設立生產基地。同時,建立「香港智造」認證制度,提升「香港製造」的品牌價值和國際影響力。

第三,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建議制定「數字香港2035」戰略框架,將數字化轉型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並成立可持續數字發展委員會,統籌全港數字化建設;設立數字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加快5G、算力中心、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香港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因此需在新型工業化的大潮中找準定位,既要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又要培育創新科技的新興動能;既要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又要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和競爭力。只有緊緊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機遇,才能書寫香港發展的新篇章,為「一國兩制」事業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香港力量。在這個過程中,各界需凝聚共識、協同發力,共同推動香港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佔先機,實現高質量發展。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