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港事港心/改革開路 推動北都快馬加鞭\葉建明

北部都會區這片承載着香港未來的希望之地,正以改革之姿開啟發展新篇章。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出成立由其親自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通過制度創新、程序簡化、建造方式革新及訂立專屬法例等舉措,全速推進這一重大戰略。

近日,在北都發展委員會及轄下三個工作組的積極推進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的研究已開始啟動。這部專為北都量身定制的法律,將採納有別於本港其他地區的城規及環評標準,預計明年初可提出具體法案進行諮詢,為北都發展掃除制度障礙。

構建香港「第二經濟引擎」

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發展的核心戰略,其意義遠超土地與住房問題的解決。它將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構建香港繼「維港都會區」之後的「第二經濟引擎」;它將提供大量住宅單位,成為緩解住房短缺的「金鑰匙」;更將憑藉與深圳接壤的區位優勢,通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點項目,推動香港從「單核」發展邁向「雙輪驅動」的新格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深度融合發展。

面對這一宏偉藍圖,特區政府的改革決心顯而易見。然而,實現目標從來不會一蹴而就。此時,回顧深圳的發展歷程,或許能為我們提供寶貴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圳從邊陲漁村躍升為國際創新之都,靠的正是改革突破的勇氣與戰略遠見。改革開放之初,深圳將政策紅利轉化為制度創新,建立起可持續的發展機制;在發展過程中,敢於突破不合時宜的條框,為創新活力開闢空間;更以超前的戰略眼光,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布局高新技術產業,通過規劃高科技園區、舉辦高交會、引進風險投資等舉措,完成從「製造」到「智造」的華麗轉身。

值得一提的是,據報道,1987年的深圳市政府人員訪問香港時,曾向港英政府詢問科技發展方向,得到的回答是「那是民間的事,政府不管」。而深圳選擇了政府主動引導產業升級的道路。這段歷史插曲,至今仍發人深省。

不可否認,此前北都發展速度不如人意。李家超早前已明確表示「心急如焚」,需要拆牆鬆綁。為此,今日的北部都會區建設,正需要深圳這樣的改革智慧與戰略魄力。從深圳經驗中,我們看到了制度創新釋放的發展動能,看到了政府引領產業轉型的關鍵作用,更看到了打破常規、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

充分釋放制度創新紅利

加快北都專屬法例及其他改革措施的順利推進,離不開全體市民和社會各界的理解與支持。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大工程,不僅是政府的施政重點,更是關乎每位香港市民福祉的家園事業。在法案諮詢即將展開之際,我們期待各界人士踴躍建言,凝聚共識;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更需要市民和各界的耐心配合與共同參與。唯有官民同心、群策群力,才能讓制度創新的紅利充分釋放,讓北都藍圖早日化為現實。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征程已經開啟,以改革為斧,破制度之冰;以創新為帆,馭發展之舟。這不僅是空間的拓展,更是發展模式的深刻變革。當香港汲取過往經驗,凝聚改革共識,北部都會區必將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強勁引擎,在這片熱土上書寫新的香江傳奇。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