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惠及民生/「港澳藥械通」 家門口享國際先進藥械

  圖:依託「港澳藥械通」支持,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成功完成大灣區首例釔90玻璃微球手術。\受訪者供圖

「港澳藥械通」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正式擴展實施四周年。截至今年9月初,「港澳藥械通」政策已拓展至45家醫療機構,實現大灣區內地9個地市全覆蓋,累計引進港澳已上市藥械品種125種,惠及灣區居民逾1.3萬人次。這項政策既是依託港澳的國際化優勢,滿足大灣區居民使用國際先進藥械的臨床需求的惠民政策,另一方面也是三地探索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的重要嘗試,是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要成果。

依託「港澳藥械通」政策支持,越來越多大灣區居民在家門口用上國際先進藥械。

審批效率提速50%

例如今年9月底,依託「港澳藥械通」政策支持,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一名肝癌患者身上成功完成粵港澳大灣區首例釔90玻璃微球系統手術,通過精準微創的治療方式,使患者從傳統手術切除後復發率高的困境,轉成未來更有機會通過手術切除或肝移植獲得根治,延長生存期。手術中使用Y90玻璃微球,就是通過該項政策、全國首個在粵港澳大灣區獲批的「放射性」相關腫瘤治療器械。

「港澳藥械通」政策的審批效率也顯著提升:目錄外急需港澳藥械審批時限從35個工作日壓縮到20個工作日,目錄內則由25個工作日壓縮到10個工作日,平均提速50%,讓原本的「人等藥」轉變為「藥等人」。粵港澳融合發展的成果正讓全國範圍內的患者都受益。「港澳藥械通」首家試點單位港大深圳醫院助理院長白明珠介紹,「截至今年4月,我們已引進31種藥品、18種器械,累計服務患者超過5800人次,其中過半來自省外。」\大公報記者李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