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掛羊頭賣狗肉」,聽得多,沒見過。掛驢頭賣馬肉,卻是見慣不怪了。最近,北京、廣州、河北、山東、遼寧等地,都查處了餐館用馬肉冒充驢肉的問題。北京還因此發起了第一例在食品安全領域,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案件。足見這一問題已經形成了較普遍的行業「潛規則」,監管部門通過公益訴訟的方式,以更大力度形成震懾。
在農耕、勞作、運輸、騎乘等方面,驢的地位是不高的,遠遠不如馬。反映到文學上,也是如此。無論蘇軾「老去騎驢似羸鶴」、陸游「細雨騎驢入劍門」,還是袁枚「我有一驢似我愚」,驢多是「矮窮矬」的形象。杜甫「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是更直接的對照。騎驢和騎馬,是不同階層的分野。
但在美食界,驢和馬的地位卻是完全顛倒過來。「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驢肉火燒,成為了有名的小吃。在北方尤其是華北,驢肉館分布極廣。馬肉除了新疆、內蒙古等一些牧業發達的地區,很少見諸菜單。日本恰恰相反。居酒屋裏,馬肉刺身是很普遍的一道菜。在門口的水牌上,常用漢字縮寫為「馬刺」,恰好跟NBA的那支球隊撞名。
驢肉口感細嫩鮮美;而馬肉口感很「柴」,纖維粗大,嚼不爛。筆者第一次在銀座的一間居酒屋吃「馬刺」,劉姥姥進大觀園,不諳食事,腮幫子都快嚼腫了。友人提醒:直接嚥下去,或者乾脆吐掉算了。而中國的驢肉火燒,酥脆的燒餅夾着軟爛的驢肉,香而不膩。
不過,驢肉館常有,而驢肉不常有。由於驢肉味美、來源稀缺,價格數倍於馬肉,無良商家便以次充好,魚目混珠。守護好「舌尖上的安全」,就須對「掛驢頭賣馬肉」之類的問題,持續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