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樓市新態/完善置業階梯 土地資源最大化\汪敦敬

  圖:本港土地資源有限,需要平衡發展私樓與公屋市場。

按照現時香港25歲至34歲全職僱員人均入息水平,年輕人兩小口子每月儲蓄三成收入、3.3年後可儲蓄到價值580萬物業的首期資金。然而,不少年輕人仍放棄置業去追求「公屋住一世」。部分人認為「政府只要興建大量公屋就解決了房屋問題」,筆者十分同意公屋是住屋安全網,但若大幅增加公屋數量,須解決一些現實問題。

首先,興建公屋的錢從何來?其實大部分都是由地產市場而來,而且仍未找到其他可以代替地產份額的收入。無論你是否喜歡,這也是現實。「唔好倚賴地產」是非常正確的目標,但不是今天的現實。樓市下跌,政府收入就會受影響。

更何況,興建公屋的土地是珍貴的資源,而且是有限的。如果一塊土地用來興建私樓,且價值不菲,庫房收入可觀,若建公屋,雖然多了市民得到安居住所,但政府的經常性負擔和虧損就越大,如何取捨?其實兩者需要平衡。

其次,公屋和私樓在市場機制下,是互為因果,甚至是命運共同體。筆者覺得,如果不是地產收益,香港之前不可能有如此多盈餘。樓價下跌,地皮招標成功率降,政府出現赤字,長遠難以負擔龐大的資助房屋支出。私樓和公屋根本如影隨形,共存共榮。

再次,樓價下跌,而市民收入水平亦下跌,並不能解決上車問題,只會吸引了一些有實力的買家入市。因此,政府應幫助市民提升收入,令購買力增加,才能得到上車機會。

推動二手轉流率提升

就算政府重啟「置業資助貸款計劃」,為市民提供首期,一樣有部分人不會選擇買樓,筆者見過很多父母為下一代支付首期,但年輕人不肯買樓,因為這些年輕人在觀念上更為悲觀,這些才是社會要解決的問題。

「房屋政策以大量增加公屋為主」,是不正確的認知,超量的公屋只會長期消耗香港僅餘的實力,私人市場和公屋市場要共同健康發展,樓價過高或太低都會失平衡。地皮供應不應局限在一手供應,實際供應其實是一手加二手,而「二手供應多少決定於轉流率是否正常運作」。過去的政策都忽略了二手轉流率,如果住宅樓市階梯有正常轉流率,市場就有足夠的供應,我們追求的不是樓價升或跌,而是讓市場有正常升跌空間,升跌不應是人為的,而是讓市場去決定。市民的上車機會和換樓機會不是源於樓價高或低,反而是應追求升跌合理地出現。

(作者為祥益地產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