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南人喊房子叫「厝」,閩南的大厝,大多格局開揚,沉靜又熱烈。從明清開始,閩南漢子,這些南遷的中原後裔延續骨子裏拓疆闢土的本能,下南洋謀生。他們帶着辛苦所得的銀両,回鄉「起(建)大厝」。於是,一座座青石紅磚、色彩華麗極盡炫耀的大厝、番仔樓從閩南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由於房子屋頂多為平面形狀,而閩南雨水又多,為了避免屋頂上的雨水四處流散,侵蝕石頭與紅磚的牆面,閩南人便在屋頂修建了水槽,水槽出口點綴了一個個形態各異、色彩鮮麗的滴水檐。
「滴水檐」也稱「魚形出水口」、「滴水獅魚」,閩南人對它的稱呼五花八門。據說這樣的房屋構件最初出現在西方的教堂屋角,西方稱為滴水獸。主要用於排水,它們常以面部兇狠體型龐大的怪獸形象出現,或勸喻人們懲惡揚善,或起到驅邪震懾的作用。
這些是下南洋閩南華僑帶來的西方的建築特色之一。不過,來到溫潤的閩南,這些滴水獸一改它們原來的兇猛造型,融合了閩南人喜聞樂見、寓意祥瑞的形式。石榴、佛手、壽桃、菊花等等植物也來湊趣,石榴取其多子,壽桃取其長壽,佛手多有蔭庇,菊花乃高潔的象徵。其中又以飽含「年年有魚」、「鯉魚跳龍門」深意、外形趣致的魚形滴水檐最為討喜而常見。閩南素來便有以猛獸來鎮宅辟邪的傳統,因此獅子與麒麟的造型也頗多。而材質方面,剛開始由工匠用石灰手工雕塑,接着還有用陶瓷碎片黏成,兩種做法費用很高。後來陶瓷廠開始用模具製造,魚形、獅形的滴水檐從此走進了普通百姓家。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閩南開始自己大批量生產陶瓷魚形滴水檐,從此,這些可愛的魚形滴水檐,開始盤踞在閩南大大小小的石頭房頂,成了閩南民居建築的點睛之筆,也深藏着下南洋的閩南漢子那一段驕傲的歷史。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生長在閩南的孩子們無不是在仰頭與它們對視中,漸漸成長的。這些游弋在厝角的精靈,成了一代又一代閩南人成長的集體記憶。
我出生時,家中便已經住上了五開間四櫸頭帶護厝的閩南大厝。屋頂上蹲着十隻魚形滴水檐。大門口屋檐上左右各兩隻,大厝的深井四邊四隻,護厝的深井有兩隻,還有護厝外面的五腳架有四隻。兩兩相向,成雙成對。它們總是張着大大的O形的嘴,兩隻眼睛鼓鼓地向外凸着,白胖的軀體上描着紅黃藍綠彩繪,魚尾向左或右扭曲着,靜靜地蹲踞,用詫異混着警覺的眼神斜斜地俯視着地面。
閩南的風大都時候是熱的,輕輕掠過它們張開的喉嚨,陽光打在它們凸起的眼眸,留下絢爛的色澤。雨季才是它們歡暢的舞台。雨小的時候,它們着實最可愛。雨水一滴接着一滴地從它們傾斜的O形嘴裏往下滴,那不正是隔壁鄰居家愛流涎水的小弟弟的模樣嗎?想想自己饞食的樣子應該也是這般吧。雨漸漸大了,一滴滴的口水,連成了一條線。天地間最甘甜的雨露從魚嘴中不斷地流下來。大雨傾盆之際,聚集於屋頂的所有雨水奮不顧身地湧向它張開的大口,嘩啦啦往外傾瀉,它的雙眼鼓得更厲害,那大口有時無法承受急速的水流,擠得嘴角水花四濺。底下的我們看得分外着急又無可奈何,生怕它一時吞吐不及,哽咽而堵塞。如果,逢上久旱不雨,屋頂這些可憐的魚兒,眼神裏會布滿乾渴,在日光下更顯而易見,口中殘存的薄薄的淤泥,會長出細細弱弱的野草。野草長着長着,就長到它們的嘴巴外面。滿嘴咬着雜草的它們,顯得委屈不安。通常我們會跑到屋頂,把手從它們的尾巴伸進去,把雜草一把把扯斷,把淤泥清清,再順手摸一摸它們圓凸凸的眼睛和身子。